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美村焕金调研团队完成了历时两年的乡村深度探访,踏遍全省11个地级市,对发展成效较好的1394个3A级景区村庄展开实地调研,解码“万村景区化”进程中,浙江乡村如何实现从环境美到产业强、文化兴、百姓富的跨越式发展密码。
在浙江大地星罗棋布的乡村间,一场以“美丽资源”激活“美丽经济”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浙江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接续奋斗,在1.15万个景区村庄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诗画风景”与“富民经济”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淳安县下姜村,绿水青山间崛起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安吉余村从“矿山废墟”到“全球最佳旅游乡村”的蜕变,带动村民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桐庐芦茨村通过“山水+民宿”模式,村集体年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这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万村景区化”战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动实践。
调研赋能:提炼浙江经验
在之江大地铺展的美丽乡村画卷中,浙江工商大学美村焕金调研团队以行者的姿态深耕一线,进行深度探访。这场跨越山海的调研,通过实地丈量、问卷对话、案例解构等多维方式,与村民共话发展愿景,同市场主体探寻机遇,和政府部门共谋良策,只为揭开美丽经济发展的深层密码与实践逻辑。
图1 团队成员发放问卷
基于上万字鲜活访谈记录和五千余份沉甸甸的问卷反馈,一幅四大特色发展模式的图景渐次清晰:景观生态型村庄正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本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红利;产业赋能型乡村以工商资本为媒,正编织三产融合发展的立体网络;文化魅力型村落深挖历史文脉,在沉浸式体验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综合发展型强村则统筹多元资源,在融合创新中探索共同富裕的破题之道。这份凝结着田野智慧的研究成果,不仅构建了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美村焕金”理论框架,更为全国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图2 团队成员访谈游客
四大模式:科学解码美丽经济发展图谱
一是景观生态型,该类型村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山川、森林、湖泊等,山水林田湖草构成天然景观基底,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资源孕育特色农林渔牧产业,构成绿色经济载体;清新空气与宜居环境吸引城市人群打造康养度假基地,实现“生态资本”向“经济红利”的可持续转化。
以川步村为例,该村依托千亩原始次生林和穿村溪流,实施“生态反哺”计划,通过退耕还林补种珍稀树种,建成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开发“森林氧吧徒步线”和“萤火虫观测基地”吸引研学团队,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民以生态资源入股合作社,分红覆盖全村90%家庭,实现“护绿生金”的良性循环。
图3 川步村俯瞰图
二是产业赋能型,该类型村庄具有较好的区域资源禀赋、资金以及人才资源,通过引入产业资本注入和村企协作模式,培育特色文旅、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延伸加工、物流、电商等产业链条。此类村庄主导产业明晰,已形成规模化经济效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高地”。
以鲁家村为例,该村创新实施“公司+村+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系统整治1.2万亩低丘缓坡地,构建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底;创新引入工商资本,定制化打造18个主题鲜明的农场集群;同步建设火车主题餐厅、生态房车营地等文旅配套设施;构建村企利益共同体,健全土地流转租金保障机制与合作社入股分红制度,带动300余人就近就业。这些系统性创新举措,使该村形成了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强村”实践样本。
图4 鲁家村双节假期活动
三是文化魅力型,该类型村庄深挖地域文化基因,通过提炼传统技艺、民俗符号等特色资源,将文化积淀转化为文旅产品核心要素。其发展模式强调以文化资本驱动价值转化,通过场景化呈现、体验式设计提升产品内涵,构建“文化IP+沉浸式体验+创意衍生”产业链,使非遗技艺、历史传说等软性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经济价值。
以横坎头村为例,该村实施“红色文化唤醒工程”,对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进行场景化改造,打造“重走红军路”沉浸式研学线路;建设“红村1949”主题文创馆,采用数字化技术复原革命历史场景;开发竹编党徽制作、革命剧本游等体验项目,形成“参观-体验-消费”的完整文旅链条;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活化革命文物资源;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确保文化转化收益惠及全体村民。这些创新实践使红色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5 横坎头村红色研学
四是综合发展型,该类型村庄具有多元化资源禀赋,呈现多业态融合与协同发展态势。该类型突破单一资源依赖,通过引入工商资本、乡贤资源、合作社等多方主体,构建“农文旅+康养+研学”复合产业链;以统一规划协调土地利用、景观打造与产业植入,开发“飞地联营”“资源入股”等运营模式,成为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的示范样本。
以外桐坞村为例,该村依托龙井茶核心产区优势,融合茶产业、艺术与旅游,打造“茶乡艺术谷”。村集体联合乡贤、文创企业成立合作社,统一流转茶园、闲置农房,引入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茶园-画坊-民宿”联动业态。通过“艺术+体验”模式,开发炒茶工坊、绘画写生基地,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茶产品溢价提升30%,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与共同富裕。
以外桐坞村为例,该村实施“茶乡艺术振兴计划”,建立“村集体+乡贤+文创企业”的合作联盟,统一流转500亩茶园和20幢闲置农房;打造艺术家驻村计划,吸引20余位画家、陶艺家入驻创作;构建“茶园-画坊-民宿”空间联动体系,开发茶叶采摘、艺术创作、民宿体验等组合产品;实施“艺术+茶产业”双驱战略,开发炒茶工艺体验馆、茶主题绘画写生基地;创新“飞地联营”模式,将部分集体资产折价入股乡贤投资的文旅项目。这些系统性创新举措,使该村形成了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村民持续增收。
图6 外桐坞村茶园
示范引领:美丽中国的浙江答卷
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调研时强调:“万村景区化不是盆景而是风景,要让美丽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这份基于千万工程的浙江答卷,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四化”——生态资本化、资源产业化、村民股东化、乡村景区化。
从“千万工程”到“万村景区化”,浙江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景区村庄在浙江大地星罗棋布,当美丽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这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不仅描绘着浙江人民的共富愿景,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本。正如美村焕金调研团队在报告中指出:“这不是终点,而是从美丽乡村迈向美丽中国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