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银都”永兴县的4.72万亩高标准烟田里,一场融合科技创新、政策护航与生态智慧的现代农业实践正在火热上演。田间地头,一株株嫩绿的烟苗整齐排列,铺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
智慧农机唱主角 数字技术赋新能——移栽效率提升300%的背后
在高亭司镇金坪村的千亩连片烟田里,烟农们正熟练操作移栽机,打孔、放苗、覆土一气呵成。与传统的纯手工移栽不同,今年当地推广“机械化+人工协作”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大幅提升了移栽效率。
(图为机械移栽作业现场)
“一台移栽器一天能种10亩地,比过去快了三倍!”烟农刘欢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告诉烟叶技术网格员。
与此同时,烟田旁的技术指导员邓林艳手持GPS智能终端,核定种植区域和面积等数据,通过一体化平台为下一步烤烟种植收购合同签订做好准备。
“我们要求边采集新田块、边签合同、边绑定田块,同步开展。”邓林艳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解释道。
2025年,当地烟草公司坚持“机艺田服”四要素系统发展,同步推动农机选配、使用与农艺升级对接,大力推进移栽、培土环节适用农机应用,确保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0%以上。同时,加大“湘叶助农”平台推广应用,计划开展收购线过磅智能化改造,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政策组合拳护航产业升级 烟农亩均纯收突破2000元
产业发展,政策是兜底保障。当地坚持早谋划、早部署,从育苗、移栽到后期管理提供全链条服务。
(图为育苗工场)
在烤烟移栽过程中,严格把好育苗质量关口,做到“炼好苗、稳水肥、防病害”,确保烟苗更好的适应大穴深栽技术要求,全县共培育优质烟苗5947.2万株,可满足4.72万亩烟田需求;同时,通过专题集中培训、金叶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依托微信群、短视频等平台,实时推送气象资料、烟叶移栽技术教程等内容200余条,尽最大力量帮助烟农提升移栽质量,有力保障移栽工作的顺利开展。
“烟草公司不仅对烟苗和假植托盘进行补贴,还帮我们协调了灌溉设备,各项补贴加起来有300余元/亩!”烟农合作社负责人刘新华算了一笔账,“按去年均价算,除去成本,一亩烟田纯收入能有2000元左右,比种传统作物划算多了。”
此外,当地还引入“烟叶保险+气象预警”机制,不仅拓宽种植保险类型,提升种植保险赔付标准,还开展防雹增雨人影作业,为烟农抵御自然灾害兜底,进一步提振种植信心。
2025年,该县将坚持上下一盘棋,坚持把烟农利益放在首位,发挥烟叶产业“压舱石”作用,坚持粮烟协同融合发展,持续完善种植主体培育、土地集中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障等方面配套政策,保持种烟收入相对稳定,确保烟叶生产平稳、健康、可持续。
(图为烟农集中生产培训现场)
烟稻轮作筑生态屏障 绿色技术激活“土地生命力”
在油市镇生态种植示范区,当地烟草公司烟叶生成经营分部主任李健正指导烟农运用“三替两减”技术:以蚜茧蜂防治替代化学杀虫,用有机肥替代30%化肥,借稻秆还田提升地力。监测数据显示,实施烟稻轮作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线虫病害发生率下降42%。“这些‘喝’豆浆、‘吃’菜饼的烟苗,抗病性比传统苗强三成!”老烟农陈建国轻抚着发达的根系,道出绿色生产的奥秘。
(图为大穴深栽技术指导现场)
据悉,当地大力推行土壤保育、绿色防控和低碳烘烤等绿色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安全,有效助力烟农减工降本,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2025年计划发展万担乡3个、千亩村11个,户均种植面积达50.32亩,预计带动938户烟农户均烟稻增收26万余元。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烟”,从单打独斗到政策护航,烤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一株株烟苗承载着致富希望,在这片热土上茁壮生长,书写“金色产业”富民强县的新篇章。(周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