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深汕路 千万家杏林春 宣恩“爱医生”杨顺爱的岐黄人生

数十载深汕路 千万家杏林春 宣恩“爱医生”杨顺爱的岐黄人生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3-26 11: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鄂西层峦叠嶂的宣恩县,76岁的杨顺爱用半个世纪的步履,丈量出医者仁心的深度。

从赤脚医生的草鞋泥印,到飘向全国的匠心药香;从青丝少年的热血初心,到白发苍颜的坚守担当,杨顺爱以一杆药秤、几坛药酒,将土苗医药的智慧酿成深山里的生命甘露。

在乡村振兴与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交汇的时代浪潮中,这位“爱医生”的故事,正是基层医者扎根乡土、传承创新的生动注脚。

2021年9月11日,杨顺爱上山采药。

赤足踏青山: 栉风沐雨 书写医者担当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不到20岁的杨顺爱挎起药箱,从“赤脚医生”开始,守护乡亲的健康。

彼时,恩施大山深处缺医少药,他却坚信:“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库,山里的一草一木皆可救人。”

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杨顺爱常年奔走在田野山间,为乡亲们看诊送药。“那时候家家跑户户落,既然选择了学医,就要把这件事做好。”回忆起数十年前从医的青葱岁月,杨顺爱满是感慨。

山高路远,杨顺爱往往天不亮就要出发,出诊完回到家时已是半夜。饿了就吃炒黄豆和玉米籽充饥,天黑就点燃火把照明赶路,春秋更迭,风霜雨雪皆成行。

为了精进医术,杨顺爱攀峭壁采百草,访名师学验方。他先后拜了多个草药师父,一有空闲就翻山越岭,学习传统中草药知识,并将中西医相结合,有时候一出去就是许多天。

各式各样的医疗卫生知识研习班与技能培训课程,杨顺爱也从不轻易缺席。面对心中的疑惑,他或是沉浸于浩瀚医籍,刻苦钻研;或是毅然踏上求医问药之路,不辞劳苦地前往医院,虚心向资深大夫求教,定要拨云见日,求得真知,方肯心安。

2022年12月28日,杨顺爱雪地里挖草药。

最终,他先后取得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并获中医职称。超百种药材的药性、配伍,他如数家珍。

仁心映日月: 春秋不移 守护乡亲安康

“爱医生!”——在宣恩的大山里,这声呼唤穿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从接生新生儿到守护暮年安康,杨顺爱的药箱里装着乡亲们托付生命的信任,更盛满医者的温度。

在大女儿杨红艳的记忆里,父亲的身影总是忙碌的,年夜饭的餐桌,父亲有时都会缺席。“只要有人叫父亲去看病,他总是马上出诊。”杨红艳说。

花甲之年重披白褂,古稀岁月再启药庐,他将将满头银丝染成患者眼中最安心的颜色。几年前,杨顺爱决定和老伴龙自群回猫山村居住,用他的话说,“这里才是我的根”。

如今,他的诊所仍是村民的“健康驿站”。小到感冒发热,大到疑难杂症,在乡亲们心里,见到“爱医生”,病就好像好了一半。村民龙金凡说,他们的小女儿是“爱医生”接生的,这么多年身体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想到找他,“爱医生”早就像他们最信赖的亲人一样。

乡亲们的一声声“爱医生”,是他们对杨顺爱最深的信赖。“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家中满墙的锦旗,也凝结着数十年来杨顺爱治病救人时与乡亲们结下的深情厚谊。

康复者们赠送的锦旗挂满了墙。

附近村民家中突发大火,房屋化为灰烬,杨顺爱会领着家人送善款和棉被、洗衣机等生活物资;向西藏日喀则市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房山洪灾,杨顺爱又发动家人为灾区捐款 30 万余元……大爱无疆,杨顺爱用行动书写医者仁心。

2023年8月,杨顺爱(右三)捐赠防汛救灾物资连夜送达北京,捐赠现场与房山区相关负责人合影。

古方焕新彩:土苗医药绽放时代光芒

一根针,一把草,一片姜,杨顺爱经年累月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在杨顺爱的药房里,药香氤氲,古法与新意交织。一袋袋高高摞起的草药、一坛坛整齐排列的药酒,诉说着他在中医药上的耕耘。杨顺爱不仅守护传统,更让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

传承有根,杨顺爱不仅一直铭记着授业之恩,还将他学习和领悟的中医药知识倾囊相授。数十年过去,多位他曾经的学徒也都成了师父,济世救人桃李芬芳。

在“华中药库”恩施,他既是采药人,更是创新者。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为了让更少的钱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杨顺爱经常中医理论与当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巧妙融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用数十载光阴,杨顺爱完成了从“赤脚医生”到“文化守护者”的蜕变。杨顺爱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恩侗医药(三百棒)药酒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9月16日,杨顺爱整理晒干的草药。

杨顺爱还结合现代康养需求,与武汉康养机构合作,推广治病和康养良方,收购村民采挖和种植的中药材助村民增收。

“中医药振兴,扎根在乡土,灵魂在传承。”杨顺爱深知,要让岐黄之术生生不息,需与时代同频共振。

随着妻子龙自群记录“爱医生”日常的视频意外走红,这位深山医者引起全国关注,让鄂西深山的药香飘向九州。

越来越多附近乡镇的村民上门求医,全国各地的患者也慕名前来,不远千里,只为求得一剂良方,一抹希望。厚厚的药方记录着患者们的求医路。这些治愈奇迹不仅被收录在泛黄药簿里,更镌刻在口耳相传的记忆里。杨顺爱笑言:“老祖宗的智慧,就该造福更多人。”

用五十余年时间,杨顺爱诠释了何为“医者之道,在仁更在恒”。他的故事,是个人坚守与时代浪潮的交响——当古老智慧注入创新活力,深山里的药香正跨越沟壑,化作健康中国的时代强音。

正如他所言:“中医药的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能伸向更远的天空。”在这条路上,76岁的杨顺爱,依旧步履铿锵。(杨梦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