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侯:礼饼飘香叩开“幸福门”

福建闽侯:礼饼飘香叩开“幸福门”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3-26 09: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礼饼圆圆福满堂,芝麻粒粒岁月长。”在闽江中游北岸,福建省闽侯县小箬乡的清晨总弥漫着独特甜香,百年老灶蒸腾的雾气中,金黄油亮的礼饼在竹匾里层层叠叠,宛如铺就一条通往幸福的金色大道。

守正创新,“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我们小箬礼饼讲究‘三皮三馅',面皮要用力揉,才能酥脆,肥肉要最好的才能保证香脆,每一块饼都要包的饱满圆润,既能糅合八方,又能藏下万物。”非遗传承人陈学朝边说边将雕花木模稳稳按在饼面上,将古法技艺与现代标准相结合,电子秤精准控制着每块500克的黄金分量。

图为陈学朝带领合作社工作人员一起包礼饼。陈旻供图

这个曾面临失传危机的手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获新生。乡政府引入食品专家团队,改良了传统配方:用海藻糖替代部分蔗糖降低甜度,以冻干技术延长保质期,还开发出低糖养生、迷你便携等六大系列产品。“现在年轻人也爱买我们的‘箬乡情’伴手礼盒。”

产业振兴,“小糕点”撬动“大经济”

晨雾未散,小箬村礼饼制作坊已腾起一缕白烟。陈学朝正在烤制礼饼:“现在每天要发往永辉超市2000份,电商订单还有1000多单。”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全乡已形成多个专业村,带动100余户村民参与产业链。在拓展销售渠道过程中,福建省闽侯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非遗志愿服务队为陈学朝礼饼制作坊注入数字化动能——通过搭建线上直播平台,联动“海丝新晟”直播间开展专场带货,非遗老味道借力新媒介走向全国市场。

美不美,看乡愁;富不富,看产业。闽侯县以礼饼文化为核心,打造“礼饼+文旅+研学”特色产业链。春日的小箬乡,古厝炊烟袅袅,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游客们在百年榕树下体验“揉面—包馅—盖红印”的传统工艺,感受指尖流淌的文化记忆。 

图为陈学朝在烤制礼饼。陈旻供图

文化赋能,“古味道”酿就“新乡愁”

秋日暖阳中,闽侯县局(分公司)志愿者正带着研学团队歌唱新编的《打饼歌》:“金叶护田苗,礼饼寄乡情......。”接着双手将芝麻、花生、冬瓜糖、肥肉等八种馅料仔细包进饼皮。“要让孩子们知道,每块饼里都藏着二十四节气的智慧。”

在古渡口遗址旁,由旧粮站改造的“箬乡记忆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斑驳墙面上,老照片讲述着“水口饼帮”走船运饼的往事;透明车间里,智能生产线与传统石磨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乡愁密码。”正在直播带货的“新农人”小林,特意将镜头对准了檐角悬挂的百年饼模。

眼下,闽侯县正打造“一镇一品”特色矩阵。那些曾经装在粗瓷碗里的家常滋味,如今正乘着电商快车,将八闽大地的脉脉温情送往四海八方……(陈旻、陈勇、陈燕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