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经历深刻的经济转型与区域调整,“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推进。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传统贸易、科技、能源、基建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东盟国家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西部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未能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在此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应运而生,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关键举措。根据《“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旨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效率、深化产业链合作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的高水平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
一、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持续优化。 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尽管西部地区铁路密度和高速公路里程虽仍低于东部沿海省份,但铁路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如重庆、成都至北部湾出海口的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等项目正在实施。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落地,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对外开放能力。
贸易物流效率不断提升。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正在逐步改善西部物流成本仍较高的挑战。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达96万标箱,同比增长11%,创历史新高。此外,通道的图定班列不断增加,北部湾港到川渝地区的班列运行时长进一步缩短。随着通道运输能力的不断增强,物流效率正稳步提升,企业运输成本也逐渐降低,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正在逐步弥补西部地区各省份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如重庆市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各区县特色产品出口,带动地方产业升级。綦江的摩托车配件、奉节的脐橙等特色产品通过这一通道走向国际市场,极大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拓宽贸易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与产业互补,推动区域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向迈进。
对外贸易增长稳步推进。 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增加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风险,但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稳定外贸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该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尽管外部环境挑战增多,但西部陆海新通道依然在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深化区域经济联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实现路径
完善设施建设,提升 贸易 物流效率。 首先,基础设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要进一步提升通道的物流效率,必须加快沿线省份的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铁路运输方面,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应加快与东盟国家的铁路联通,这不仅能够缩短运输时间,还能降低物流成本。此外,西部地区还应加快建设多式联运枢纽,通过海、陆、空的联动,实现货物的快速转运。例如,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物流中心,可以通过加强与北部湾港的合作,推动货物从铁路快速转运至海运,实现无缝对接,提升通道的整体运输效率。
深化产业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融合。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物流通道,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平台。通过这一通道,中国西部的产业集群可以与东盟国家的产业链条无缝对接,实现跨国界的生产合作。例如,重庆的电子制造业可借此通道,与越南、泰国等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协作,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此外,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可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产业链合作,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东盟及国际市场,拓展产业合作空间。
推动区域协调,打造合作共赢格局。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为西部地区带来了经济机遇,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道的建设,打破了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的瓶颈,使西部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重要的贸易桥梁。通过这一通道,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沿线的中小城市也可以通过这一通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例如,广西、贵州等地可以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多方合作机制。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多方的协调合作。各省份应加强协调,出台统一的物流政策,简化通关手续,提升货物流通效率。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通过签署更多的贸易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通关、物流、金融等方面的协作,确保通道的高效运行。此外,沿线的省份还应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到通道的建设中来。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国内外企业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投资,推动物流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通道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邓祥征,北京工商大学;余珮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