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培育600余名持证新农人 看!这个“田间学校”真热闹

5年培育600余名持证新农人 看!这个“田间学校”真热闹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3-25 09: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星桥镇新农人操作无人机开展水稻播种社会化服务。刘 辉摄(人民视觉)
星桥镇的00后学员(右)正在学习操作拖拉机耕田。熊 伟摄(人民视觉)

春分时节,重庆市梁平区的种粮大户张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穿梭,所到之处,嫩绿的秧苗整齐插入田里。“去年在‘田间学校’学的本事,让我省了不少钱!”他拍了拍沾着泥点的裤腿,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

算算这笔账:手工插秧干活辛苦,1700亩地,每人每天负责2亩、工钱200元,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要花掉17万元;去年学了技术,改用插秧机后,设备折旧,算上油钱,一年仅花2万余元。

“不只是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我也学会了。”张强说,“无人机洒药、播种,收割机收获,在‘田间学校’学下来,一年实打实省下20多万元。”

“田间学校”是啥来头?

这天,梁平区星桥镇,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的两层楼教室里,座无虚席,30多名种粮大户在参加农用无人机项目培训。一问,合作社长期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2021年起,合作社与梁平职教中心合办田中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教授农民农技知识,被大家称为“田间学校”。农户来这里上课,只需付一些证件办理费用。

课上,合作社负责人兼授课老师杨贤平摁了摁激光笔,投影幕布切换出三维结构图:“这个仿地飞行模块,能让无人机贴着田地曲线撒种……”窗外,七八台植保无人机在实训田低空盘旋,地里的翻土机发出隆隆轰鸣声。

田中秧“田间学校”的无人机课程共有40个学时,涵盖法规、理论、结构、实操等课程,课程完成后通过考试便能获得农用无人机操作证。

“就拿打农药来说,无人机打药省时又降本。购买一台植保无人机花4万元,农委补贴1.4万元,到手2.6万元。按使用3年、每年飞2000多亩地来算,成本约为每亩4元,而人工打药每人每天打3亩地、工钱100元,成本约33元一亩。这笔账,老乡们算得清楚。”杨贤平说。

“老杨,我这里要施底肥,请你们来飞无人机!”“没问题!”课间,杨贤平接到四川开江农户的电话,边记录位置边发出邀请,“下月来参加培训吧,掌握新技术,自己种田更划算!”这位把生意“往外推”的农技导师,5年带出600余名持证新农人,其中30名已成长为授课教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户掌握多项农技,不仅提高效率、增收致富,还能与我们合作社加深合作,共同扩大生产规模。”杨贤平看得长远。

如今,田中秧“田间学校”还与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梁平区分校合作,把更多市级区级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开设农技培训课程。

“我们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132人,免费为‘田间学校’提供教师资源对接。我们还为各类‘田间学校’提供支持,以便他们扩大培训规模,助力新农人培养。”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梁平区分校校长陆顺燕说。

【编辑点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从田间地头来、到田间地头去,“田间学校”以更为系统化的授课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越来越多农户掌握新技术,会种地、种好地。(记者  沈靖然)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