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烟稻轮作”示范片)
在湘西北的青山绿水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以“烟叶金”与“稻谷黄”交织出乡村振兴的斑斓图景。通过创新实施“烟粮协同”战略,这里正以土地增效、组织赋能、产业升级为支点,撬动烟草农业现代化转型,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土地生金 烟粮轮作激活 “ 效益双增 ” 新动能
(杨柳铺“烟豆套作”烟地)
烟叶刚摘完,稻苗已下田的耕作节奏,正在杨柳铺乡的田野间奏响增收交响曲。该乡通过“烟-稻-豆”三季轮作模式,生产水平较高的种植者每亩土地年产值甚至突破万元大关:春种烟叶含补贴亩均收入达5500元,夏秋两季水稻与冬季黄豆再创5000元收益,较传统单一种植效益翻番。同时,康庄村采用慈利县烟草专卖局QC课题成果山地小型定量施肥工具,精准调控水肥配比,中部上等烟比例显著提升,两季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真正实现“藏粮于技”。
这种“时空经济学”的智慧在零溪镇得到更生动的诠释。燕子桥村将烤烟种植与富硒晚稻无缝衔接,利用烟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打造出“烟稻共生”生态链。2024年该村烟稻轮作面积达300亩,带动户均增收2.3万元,更是“硒有慈利”富硒大米的原料车间,让农田从“粮仓”变身“金仓”。
红色领航 党建引领构筑 “ 强村富民 ” 同心圆
(党员先锋队)
在江垭镇甘溪坪村,一面面“党员责任田”的标识牌格外醒目。慈利烟草党支部与村党总支结对共建,创新“1名党员+5户烟农+N项服务”机制,将技术培训、金融扶持等12项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党员先锋队实时响应农户需求,累计解决烤房改造、肥料运输、莓茶及猕猴桃销售等难题187件,累计服务群众600余人次,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被群众称为“田埂上的服务队”。
象市镇的“支部擂台赛”则激发出更强发展动能,党员“聚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支部+党员示范户+群众”的模式,党员带头推广烟叶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各村党支部围绕烟叶亩产、联农带农等指标展开比拼,通过创新“土地银行”模式,整合零散耕地130亩发展规模种植,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8万元,真正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多元融合 产业联动擘画 “ 振兴图景 ” 新坐标
(烤房光伏发电板)
在零溪镇“烟+N”农业综合体,光伏板下烟叶葱郁,菌菇在智能控温的烤房中蓬勃生长。这种“棚顶发电、棚内烤烟、闲时育菌”的立体模式,使资源利用率提升300%,年产值突破800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地将烟田景观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烟雨长廊”、“稻梦空间”、“五彩油菜”等网红打卡点,预计带动农旅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
三官寺土家族乡的“烟旅融合”战略则更具想象力。依托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品牌效应,通过“悬崖花开营地”、“和田居山谷”“灵溪谷”这些文旅标杆项目,创新推动烟叶种植、生态采摘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三官寺飞行基地结合圆梦低空飞行项目,将推出“云端瞰烟田”直升机游览线路,俯瞰百亩烟田与峡谷景观交织的壮美画卷,形成“以烟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从单一产业“独角戏”到多元融合“大合唱”,慈利县用烟粮协同的生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粮袋子”,也要鼓起“钱袋子”。当科技之光点亮传统农业,当组织力量激活乡村潜能,这片土地正以创新之笔,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未来,慈利县将继续深化“烟粮共生”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慈利样本”。(王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