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新区街道:无人机改写传统农耕图景

铜山新区街道:无人机改写传统农耕图景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3-04 16: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徐州市铜山区新区街道晁湖村的麦田碧浪翻涌。62岁的种粮大户史先营站在田埂上,轻点手机屏幕,一架载满有机肥的农业无人机随即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将肥料均匀洒向麦苗。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渐远,不到1小时,100亩麦田的追肥作业已全部完成。

“过去这时候,我得雇七八个人忙活好几天。”史先营擦拭着无人机遥控器感慨道。作为承包1100亩农田的“老把式”,他去年购置了两台农业无人机,如今小麦打药已实现“空中作业”。据他测算,单台无人机每小时可覆盖60亩农田,500亩地的植保任务5小时就能完成,效率是人工的25倍,比拖拉机作业快5倍以上。

精准高效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依托手机APP规划的三维航线,可自动避开电线杆等障碍物,实现了“厘米级”精准控制,避免了人工操作中的漏喷、重喷问题。“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史先营翻开记账本细数变化,据史先营测算,每年1000多亩地的打药施肥成本能节省五六万元,折损率也大幅下降。这种智能化管理方式,让农业生产从粗放走向精细。

在晁湖村的农田里,科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无人机不仅是施肥工具,更成为农业管理的“智慧眼”。通过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它能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分布,并生成精准的“田块健康地图”。村民们可以根据数据反馈,差异化施策:对养分不足的区域重点施肥,对病虫害高发地段精准喷洒药剂。

科技不仅改变了田间劳作的模式,更催生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新区街道农技中心应广大群众需求已举办相应培训班5期,推动农业无人机应用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覆盖”升级,帮助农户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技能。在晁湖村,像史先营这样的“老把式”纷纷化身“飞手”,掌握新技术、用好数字工具已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必备技能。“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史先营说着,又启动无人机开始了下一轮作业。阳光下,银色的无人机掠过青青麦浪,为传统农耕绘就科技新景。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