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市铜山区新区街道晁湖村的麦田碧浪翻涌。62岁的种粮大户史先营站在田埂上,轻点手机屏幕,一架载满有机肥的农业无人机随即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将肥料均匀洒向麦苗。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渐远,不到1小时,100亩麦田的追肥作业已全部完成。
“过去这时候,我得雇七八个人忙活好几天。”史先营擦拭着无人机遥控器感慨道。作为承包1100亩农田的“老把式”,他去年购置了两台农业无人机,如今小麦打药已实现“空中作业”。据他测算,单台无人机每小时可覆盖60亩农田,500亩地的植保任务5小时就能完成,效率是人工的25倍,比拖拉机作业快5倍以上。
精准高效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依托手机APP规划的三维航线,可自动避开电线杆等障碍物,实现了“厘米级”精准控制,避免了人工操作中的漏喷、重喷问题。“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史先营翻开记账本细数变化,据史先营测算,每年1000多亩地的打药施肥成本能节省五六万元,折损率也大幅下降。这种智能化管理方式,让农业生产从粗放走向精细。
在晁湖村的农田里,科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无人机不仅是施肥工具,更成为农业管理的“智慧眼”。通过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它能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分布,并生成精准的“田块健康地图”。村民们可以根据数据反馈,差异化施策:对养分不足的区域重点施肥,对病虫害高发地段精准喷洒药剂。
科技不仅改变了田间劳作的模式,更催生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新区街道农技中心应广大群众需求已举办相应培训班5期,推动农业无人机应用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覆盖”升级,帮助农户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技能。在晁湖村,像史先营这样的“老把式”纷纷化身“飞手”,掌握新技术、用好数字工具已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必备技能。“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史先营说着,又启动无人机开始了下一轮作业。阳光下,银色的无人机掠过青青麦浪,为传统农耕绘就科技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