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随访笔记”:绘就为民服务新画卷

芦溪“随访笔记”:绘就为民服务新画卷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3-04 14: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期,芦溪镇积极行动,扎实开展干部一线随访工作,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向谷文昌同志学习,践行“牢记嘱托学谷公,为民服务当先锋”。

一是党员带头,示范先行。在开展干部一线随访工作过程中,芦溪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随访工作中,为其他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和引领示范,不仅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使得整个随访工作充满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有效解决群众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民情收集,笔绘民生。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心声,芦溪镇为每位干部配备了民情随访笔记,真正做到了“人手一册”。干部们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随时记录下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他们深入到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在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在连城村旦坑小组,芦溪镇主要领导随访时发现该小组供水设施运行不畅,群众饮水面临困难,随后及时组织相关单位投入两万元用于解决供水问题,并督促村两委强化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不仅如此,镇里还举一反三,谋划了新村等四个村的单村供水项目,总投资约300多万元,力求从根本上推动解决群众在供水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全镇干部已累计开展随访上千次,汇总群众及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多达  213个。这些数字背后,是芦溪镇干部对群众需求的高度重视,每一个问题都承载着群众的期望,也成为了干部们努力解决的方向 。

三是绿色种植,守护土地。围绕“退果还耕”这一重要工作,芦溪镇组建了“绿色随访小分队”。这支小分队由党员干部牵头,怀着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深切关注,积极奔走在田间地头。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农户,耐心地向农民宣传“退果还耕”的政策和意义,找寻有还耕意向的农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解答农户的疑问,消除他们的顾虑。同时,小分队还不辞辛劳地勘察土地,寻找适合还耕的地块。经过不懈努力,全镇成功确定2140亩适合还耕的地块,目前已动工300余亩。芦溪镇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守护土地资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贡献了力量。

四是创新项目,科技赋能。芦溪镇积极探索实施黑水虻生态循环养殖项目,致力于开辟一条绿色、高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主动承担起记录问题、解决困难的重任。他们深入项目基地,详细了解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将遇到的堵点一一记录在册。比如,围绕场地规划、设备安装、技术难题等方面,认真梳理问题,为后续的解决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了攻克这些难题,芦溪镇邀请了省级专家学者给予指导。在省农科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项目团队不断优化养殖方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今年2月,黑水虻养殖示范基地厂房顺利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积极推动和科技的有力支撑。如今,黑水虻养殖不仅实现了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芦溪镇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干部们正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靠实干赢得民心。他们将继续以随访笔记为纽带,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转化为发展的  "施工图",让每一条建议都落地生根,每一份诉求都开花结果。未来的芦溪镇,必将在干群同心的奋斗中,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镇画卷,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发展成果更有厚度,让芦溪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像春天的秧苗般茁壮成长,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