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南岭北麓的湖南宜章县迎来烤烟育苗关键期。在黄沙镇大元村集约化育苗工场,座智能育苗工场内烟苗整齐排列,技术员正通过物联网终端调控温湿度。作为全国浓香型烟叶核心产区之一,宜章县连续多年保持烟叶质量综合考评前列,这背后是贯穿育苗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带你深入田间地头,揭秘这个年产10余万担优质烟叶的农业大县,如何在春耕时节打好“黄金叶”品质保卫战。
智能剪叶革命——筑牢烟苗健壮根基的“精准外科手术”
“现在剪叶就像给烟苗做CT检查,每片叶子都要精准‘诊断’。”在笆篱镇白沙圩育苗点,技术主管段水明手持智能剪叶机示范操作。这款集成了图像识别技术的设备,能自动分析叶面生长参数,将剪叶精度控制在0.2毫米级。全县五个育苗工场、4.38万亩烟苗已全面推广“五步剪叶法”:剪前消毒、智能定位、分层修剪、实时监测、数据归档,将传统剪叶合格率从78%提升至96.5%。
创新远不止于硬件升级。当地烟草公司联合科研院所探索实施“烟苗生长数字监管”,通过近五年积累的12万组数据,构建出涵盖光照、温湿度等18项参数的生长曲线。能提前72小时预判最佳剪叶时机,配合“晴雨剪叶指数”,让每轮剪叶作业避开不利天气窗口,有效提升烟苗壮苗比率。
病害防控矩阵——破解“倒春寒”威胁的科技密码
“这个育苗季我们打了场漂亮的防御战。”在遭遇两次寒潮侵袭的里田镇,育苗大户周有信指着棚内的环境监测仪说。该县构建的“三级预警防控体系”成效显著:由县气象局提供72小时精准预报,农技专家制定分级应对方案,村级技术员落实“一棚一策”。今年已在5个育苗工场安装温湿度自动调控设备,实现棚内环境波动不超过±1.5℃。
针对高发病害,植保团队研发出“生物防控套餐”——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核心,配合壳聚糖诱导抗性的综合方案。在岩泉镇周家湾育苗基地,技术员展示着特制的“三色标牌”管理系统:蓝色代表预防期,黄色进入观察期,红色启动应急处理。这套系统使病害防控成本降低近三成,防治效率提升近两倍。根据最新抽样检测显示,全县烟苗病害发生率控制在0.3%以下。
智慧水肥系统——构筑品质烟苗生长的生态屏障
走进黄沙镇育苗工场,各个苗池的PH值、EC值实时显示。技术负责人王一安介绍,他们创新采用“三级水肥循环系统”,每个苗池配备的智能滴灌装置,能根据烟苗生长阶段精准调节水深,将误差控制在±0.5厘米。
更令人瞩目的是烟苗病毒快速检测,他们通过改造升级智能育苗工场,安装温湿度自动调节系统和正压过滤装置,从物理层面阻隔病原体传播。并加强过程监管,组建由技术人员构成的检测突击队,按照“5天一轮回”的检测频率,确保烟苗健康无毒。另外,当地通过对往年育苗数据的信息化应用,能够较为精准预测烟苗未来7天的生长态势。当地烟草公司烟叶生成经营分部主任欧义透露,今年将将全面打响4.38万亩烟田的“绿色保卫战”,进一步提升烟苗质量。
人才强基工程——锻造现代烟草农业的核心实力
在赤石乡的育苗工场,“90后”新农人邓丽华正在指导村民操作新设备。作为县里培养的新型职业烟农,她刚完成烟草公司组织的全产业链培训。宜章县实施的“百名职业烟农技术能手培育计划”,已建立包含育苗、植保等6大专业的乡土人才库,累计开展专项培训56场,参训人员超2000人次。
政企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与烟草企业共建“烟叶人才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实践+认证”的三段式培养。目前全县育苗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达120人,“专家驻县、技师包片、能手到棚”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正在构建。
站在莽山脚下的天塘乡育苗工场,连片的现代化育苗棚与云雾缭绕的青山相映成趣。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宜章县的烟叶产业转型之路,正是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持续赋能,这个“中国浓香型烟叶之乡”正书写着新时代的“黄金叶传奇”。据悉,该县2025年计划落实烤烟种植面积4.38万亩,预计可为烟农增收超亿元,科技赋能的育苗管理体系,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绿色银行”。(胡镕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