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众智,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广州从化召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

凝聚众智,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广州从化召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2-24 13: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和省、市、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在“春耕正当时 ,铁牛在奋蹄  ”之时,2月20日下午,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州市从化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乡村振兴专班、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2025年该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暨全区现代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引智引技恳谈会,众志成城,群策群力,谋新篇,展新局。

会议聚焦“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引智引技”主题,并紧扣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特色优势和发展需求展开深入交流,推动2025年从化区“三农”工作全面开好局、起好步,力促开门红。广东省、广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领导,从化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区有关单位部门、各镇(街)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农办主任以及村委书记代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双百行动”结对高校、乡村振兴智库专家、驻从化有关机构、行业协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相关代表参加会议。

回顾2024年:“三农”工作亮点纷呈,产值和农民收入实现双突破

从化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根据统计部门年快报数,2024年该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首次突破70亿元、3万元大关,预计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60条典型村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

据介绍,2024年从化区乡村振兴工作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农业经济实现新增长,据统计部门快报数,全区2024年农业总产值达71.79亿元,同比增长4.2%(位列广州全市涉农大区第二)。牛奶产量、水产品产量以及花卉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呈双位数增长。预计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约3.14万元,增速6%(高于广州市增速)。

农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57万亩、产量7.51万吨,创造广州地区杂交稻最高亩产纪录717.95公斤,从化丝苗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累计打造2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推动发布《冻眠荔枝》《冻眠荔枝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成功举办广东省春耕现场会、从化首届蔬菜冬种节以及首届干塘打鱼节等重要活动。从化无疫区连续15年维持无疫状态。

2024年广州市从化区首届蔬菜冬种节暨蔬菜品种发布推广活动

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成功组建158  个村级强村公司,推动广州市首宗“补改投”项目落地投产。实施市域协作帮扶工程,推进广州24个市直部门和3个区组团帮扶从化区5镇3街,落实“八区包八镇”“百街帮百村”等行动,促成广州4个区、67个街道与从化区4镇、66条行政村结对互促共建。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推动超7万人受益。

和美乡村增添新姿彩,1镇6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名单,10条村入选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60条村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生态设计新乡村示范带获评省级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新增1个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

展望2025年:

全力实施六大行动,锚定三大目标上新台阶

2025年,该区将紧抓住高质量发展机遇,精准把握“三农”工作新形势、新要求,走深走实走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锚定三大目标: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力争增速8%,向80亿元大关迈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力争突破3.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保持稳定。会议就谋划推进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了六大行动,包括:

实施粮食稳产丰产行动,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与管护,启动春耕春收行动。做优“菜篮子”,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菜篮子” 基地,稳定蔬果、畜禽、水产的产量,推动农产品扩大出口。大力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开展品种培优行动。加强农业生产相关保障,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

从化区从玉菜场采摘菜芯

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抓好  “双农三引”,落地一批优质项目,做好暖企服务、以商招商。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发展从化现代农业“531”全产业链,做大做优花卉、荔枝、丝苗米等特色产业。抓好种业振兴工作。抓好农业科技赋能,加强数字应用与农机装备支撑。抓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抓好市场化品牌化建设和产销流通。

实施城乡发展品质提升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争启动第三批典型村创建,巩固提升田园牧歌等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成果,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推动“村机共建”常态化,打造绿美乡村。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创建平安乡村。

实施富民兴村行动,全力提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市域结对互促纵向帮扶,创新帮扶协作方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推进典型镇、村的乡村CEO聘用工作,落实村企结对帮扶,集聚各方发展力量。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升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

实施示范标杆行动,激发“三农”发展新活力。推进包括中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补改投”  改革、宅基地管理等农村综合改革。开展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完善一批农惠农服务中心。开展对标示范创建,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5+1”工作,推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考评、选树培育工作。

实施资源要素保障行动,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础。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 “四下基层”  制度,做好考核工作。强化人才引育,开展“三农”业务培训。强化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强化金融赋能,加强产融对接,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强化用地保障,做好2025年乡村振兴项目土地利用计划相关工作。

主题发言:各方代表共话“三农”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着力搭建互动、分享、交流的平台,推动党委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展望并谋划新一年从化“三农”发展的新蓝图。典型镇村、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双百行动”结对高校、乡村振兴智库专家、行业协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代表,在会议现场交流工作经验,畅谈参与“三农”事业发展感悟,为从化“三农”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贡献智慧。

从化区鳌头镇龙潭旧墟风情街

何艳娟(典型镇代表,从化区鳌头镇副镇长):2024年鳌头镇“百千万工程”成果斐然,首次迈进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42亿元,同比增长3.5%,工农总产值均超过从化区总量40%,现代农业特色鲜明,富民兴村成效显著。2025年,该镇将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坚定核心目标。优化“五子登科”农业结构,壮大四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打造畜禽、花果2个10亿级农业产业链。二是推进绿色发展。推广节水灌溉、生态循环等技术,联动高校开展智慧无人农场和节水抗旱稻研究,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稳定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四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深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征地补偿款等沉睡资金,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卢为俊(典型村代表,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的党支部书记):莲麻村将坚持“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做好三个方面:一是以“美酒”为媒,做强“莲麻酒”  产业体系,加大品牌推广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好水”为源,为广东天源长寿村矿泉水厂做好生产保障服务工作,助推“莲麻矿泉水”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以“食宿”为形,聚焦“客家美食”特色,推动“客家小吃研究院”发展,力争年接待游客量再创新高。

欧阳建忠(从化区现代农业农村招商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单位支持下,2024年华隆果菜保鲜公司在推动新品种推广、农产品产业链建设、生态果园发展及拓展外销,取得了显著成效。2025年,公司将积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建议从化农业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种业创新,持续推动新品种推广,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收益。二是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功能性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三是利用广州市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打造成果转化基地,提升从化农业科技,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欧阳灿兴(金融机构代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从化支公司负责人):平安产险从化支公司通过聚焦农业风险保障、推动古树保护与特色产业宣传、医疗下乡等关系民生福祉的三个“聚焦”,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该公司将围绕三个“强化”发力:强化农业保险创新产品供给、强化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服务,强化发挥“党建+金融”共建机制,为乡村振兴贡献平安力量。

朱根发(智库代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兰花协会会长):从化作为广州花卉生产核心区,建有国家级(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还有科研高校对口支撑,在打造花卉种业创新中心上优势显著。建议:加快构建集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种质创新、良种繁育、新品种推广、品种权保护于一体的现代花卉种业创新体系,突破种业创新关键技术,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影响力,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蓝天(智库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从化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与农业创新高地,以科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生猪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种猪依赖进口等问题,建议:从化区凭借地缘、科研及生物安全优势,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种猪产业创新高地;通过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化育种体系,推进高健康养殖;通过深化政企研合作,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走科技赋能的现代种业发展之路。

汇聚众智:各方代表聚焦主题建言献策,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当前,从化区乡村振兴发展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业生产基础较弱、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乡村运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压力大等瓶颈问题。为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新增长,会议聚焦当前“三农”领域的焦点难点、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思路和切实可行的破题办法。

从化蛋鸡自动化养殖示范基地(智能化规模化自动化养殖设备)

陈益填(中国畜牧业协会鸽业分会会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养鸽业是广州具有特色的养殖产业,经济效益好,目前有不少大型企业参与到这个行业,从化区特别是区内的鳌头镇养殖业有很好的基础,建议:加大从化力度支持,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养鸽业,带动从化当地更多的创业就业,助力从化乡村振兴。

徐玉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从化区是广州非常重要的一张绿水青山名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也把从化作为开展农产品加工科研的主阵地,建议:从化应结合发展冬眠荔枝的成功案例,聚焦解决农业增值的问题,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比例,促进农产品价值、价格提升,助力提升当地税收、农民收入。

江   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会长):当前,企业开展育种面临成本高、资源和人才不足的困境,建议从化:一是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其资源、人才和平台优势,共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二是注重试验(蔬菜等品种大规模应用前需进行适应性试验,综合评测品种优劣势),通过标准化种植提升产品质量,实现错峰上市,打造品牌。三是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协同合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助力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张志胜(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从化区山水资源、生态环境非常好,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建议:从化重视创新种质资源运用,进一步充分开发森林资源、提前谋划做好林业规划,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林下经济品种,打造从化林下经济品牌;同时,加强林下种养行业、康养业态的谋划,讲好森林文化故事,大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

从化香米种植基地

与会代表认为,从化区作为广州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源优越,农业发展资源丰富,绿色发展基础良好,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超过8000万人群(广州市超过2000万人群)的消费大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大有可为。建议结合当前农业行业特别是企业发展所需,重点往以下方面发力:

积极大力扶持发展种植、畜牧水产领域的种业,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选优培育新品种,提升农产品价值;加快荔枝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研发推广,积极探索该技术在其他农产品商业化应用;加强从化荔枝产量大年如何对接消费市场的谋划,并强化保障水果质量安全;从化养殖水面资源丰富,加强对现代渔业产业规划布局,为从化农业产值增长提供新的后劲和空间;加强对农产品产销、流通的科学谋划,促进农产品电商直播销售业态发展,扶持并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云仓物流设施建设;加强AI(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在农业上的谋划,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谋划办好全区农文旅体商主题活动、促进引流消费,打造迎合市场需求的农业品牌。

从化区委副书记欧阳可员表示,本次座谈会各方代表聚焦探索绿色发展新路,聚焦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聚焦强化科技引领,聚焦强化各方协同,观点意见精、问题把握准、措施建议实,通过发言交流、互相启发,会议达到预期效果,将有力推动从化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取得新成果。

从化区副区长徐东川要求农业部门要提升暖企惠企力度,注重收集好农业农村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清单;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单位也大力支持提供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清单;政府部门搭好沟通平台,促成供需精准对接,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产能和效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力争实现增资扩产,以商招商,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

从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该局将结合本次会议与会代表的建言献策,认真谋划2025年从化区“三农”工作要点,谋定后动,力争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赛道上再创佳绩;同时,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资源与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做好供需对接,充分利用新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好本次会议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刘付云  刘展鸿 罗依 何舒欣 罗娅蒙)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