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嘉禾县,一片片金灿灿的烟叶不仅托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
富民增收:烟田里长出"金饭碗"
“种烟不仅让村里人有了稳定收入,还带动了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嘉禾县普满乡烟农雷雪生站在自家烟田旁,望着连片的烟叶感慨道。
2024年,嘉禾县烟叶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年收购烟叶12.59万担,1449户烟农总收入达2.46亿元,户均收入16.97万元。这背后,是当地烟草部门以技术赋能、服务提质为核心的全链条支撑。
(烟叶技术人员与烟农一起呵护烟草幼苗)
技术赋能,让烟叶更“金贵”。从育苗到烘烤,嘉禾县烟草局将精细化服务贯穿烟叶生产全流程。通过开展“育苗、翻耕、大田管理、烘烤、分级”五大劳动竞赛,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地。特别是在烘烤环节,当地启动“烘烤质量提升年”活动,培训并认证80名农民烘烤师,成立烤房维修服务中心,确保24小时响应设备故障,将烟叶损耗率降至最低。
专业分级,让烟农更省心。“以前自己分级费时费力,现在有专业队伍帮忙,收入反而更高了!”烟农李大姐笑着说。嘉禾县创新推行“第三方组织、集中定点”分级模式,设立36个专业化分级点,既减轻烟农负担,又大幅提升烟叶等级纯度。此外,当地三大烟农合作社聘用1300余名留守妇女、贫困户参与季节性用工,人均增收超5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生态蝶变:烟田绿染出新画卷
走进普满乡金叶大道,柏油路宽阔整洁,烟田绿浪翻滚,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墙面上“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彩绘栩栩如生。作为两届全国烟叶现场会的参观点,普满乡以烟叶产业为纽带,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从“面子”到“里子”的蝶变。“以前村里路难走、环境差,现在连城里人都来我们这儿拍照!”板贝村村民王大爷自豪地说。当地以烟田基础设施改造为抓手,修建机耕道、排水渠,将“望天田”升级为“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同时,通过墙绘文化、庭院美化等工程,让乡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
(嘉禾普满粮烟协同示范区俯瞰图)
产村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家园。农忙时节,村民在烟田辛勤劳作;农闲时分,不少人搬进县城享受便利生活。这种“城乡双栖”模式,成为嘉禾烟农的新常态。烟草产业带来的收益反哺乡村建设,不仅让村民住上小洋楼,更带动了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发展。“金叶之乡”的名片,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
粮烟共生:土地里种出双份丰收
10月的普满乡雷家村,金黄的稻浪与翠绿的烟田交相辉映。种植大户雷雪生刚结束烟叶采收,又迎来水稻丰收:“90亩烟叶卖了50多万,100多亩水稻还能再赚10多万!”这种“烟稻轮作”模式,让土地“全年无休”,更让“钱袋子”和“粮袋子”实现双赢。
政企联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在嘉禾县委、县政府统筹下,烟草部门与农业、水利部门深度合作,打造“烟稻产业综合体”。通过共享政策资源、统一技术标准,推广“云烟87+野香优莉丝”“湘烟7号+玉针香”等优质组合,既避免争田争季,又提升土地利用率。2024年,全县烟后稻种植面积达5.4万亩,亩均收入超1300元。
设施共享,降本增效惠民生。“烤房能烘烟,也能烘干稻谷;烟机稍加改造就能用于农耕。”嘉禾县局(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创新推行“苗棚即秧棚、烤房即烘房、烟仓即谷仓”的设施共享模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通过订单农业和品牌化运营,“福城金叶”“禾仓香米”等产品远销省内外,为农民增收再添保障。
智慧农业的痕迹随处可见:育苗大棚春育烟苗、秋育稻秧,烘烤工坊闲时烘干稻谷,智能烟机改装后变身农耕利器。"设施共享让成本降了三成!"县烟草分公司负责人介绍,政企联建的"烟稻产业综合体"已形成从种植到品牌的完整链条,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北上广的超市货架。
夕阳西下,炊烟从农家小楼升起。文化广场上,刚结束烟田劳作的妇女们跳起广场舞,孩童绕着新修的喷泉嬉戏。从"黄金叶"到"金饭碗",从"种田地"到"兴产业",嘉禾县用一片烟叶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龚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