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nts are so happy!"在小红书网友@胡哈哈 的笔记评论区里,美国网友面对茂盛的绿植发出惊叹。
@胡哈哈喜欢植物,今年年初,很多外国人来到小红书,于是她也晒出来自己的植物欢迎他们的到来。在笔记里,她写道:"plant can help us make some new friends"。最终,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聚集在评论区里,有人真诚赞美,有人晒出了自己的绿植,也有人询问养护诀窍。
就像@胡哈哈那盆龟背竹根系交错于陶土盆底,来自全球的讨论正悄然编织新的连接网络。
在小红书发起的#我的家里不能没有植物 话题下,类似的故事不断发生。截至目前,话题已经有超过 8200 万次浏览,讨论量达到 41 万。大家分享绿植养护经验,互帮互助,对于绿植的热爱,消解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
这些跨越经纬度的对话往往始于具体细节。来自塞尔维亚的用户喜欢养绿植,但植物也招来了不少小虫子,这让他饱受困扰,于是发帖来小红书求助。评论区里,世界各地的网友给了众多建议,用粘虫板、养食肉植物园、拌土的时候添加杀虫剂……这场多国协作的除虫行动,让他的绿植重新舒展叶片,也舒展了文明交流的新可能。
每一则笔记和评论背后,都是活泼的生活本身。@池之物 有一个自己的小院,她晒出了小院的一年四季的生活,春天赏花,夏天有西瓜,秋天可以煮秋梨汤,冬天还能烤橘子。外国网友说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地方,也有外国朋友在这生活里看到了“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好”的中国文化。
文化不在书本里,而在具体的生活中,这些看似家常的场景,往往成为文化共振的触发点。来自加拿大的@Taylor 发了植物“吸水”的视频,中国网友好奇背后是什么原理,讨论发现这是给植物浇水的“盆浸法”,因为绿植,中外文化意外找到了契合点。
植物是地球村的公共知识,也成了跨文化交流的起点。从青苔微景观到垂直植物墙,从中式院落到四季景观,话题下的每条笔记背后,都连接着具体的生活,7200万次浏览量的意义早已超出数字本身。当我们讨论如何让一片叶子更健康时,文化交流就自然发生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