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届亚冬会,三代“尔滨”人

遥想1996年,温晶还记得,父亲常和自己念叨做志愿者要热情、大方。后来,温晶对女儿说了同样的话。

两届亚冬会,三代“尔滨”人

来源:新华社 2025-02-16 14: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尔滨”人和冰雪缘分不浅。

这种缘,对亚冬会志愿者张语鹞来说,是见证昔日队友为国征战时的激动、紧张。

对她的母亲温晶来说,是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的夜晚,作为志愿者见证记者们记录历史。

对她的姥爷温志才来说,是野冰场上的惬意滑行,是与新中国同龄的自己见证的一个又一个冰雪奇迹。

14日,哈尔滨亚冬会的主火炬塔即将熄灭,祖孙三代在现场、用手机、用电视,计划一同关注闭幕式。这场冰雪盛会,承载历史、见证发展,也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我的队友替我追梦”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张语鹞便已登上班车,开启作为亚冬会花样滑冰志愿者的忙碌一天。她负责整理运动员小分表,再递给裁判员参考,为公平竞赛提供保障。

张语鹞对裁判员、运动员的需求再了解不过,因为她也曾是中国花样滑冰队双人滑运动员,代表国家征战过国际比赛。本届亚冬会,中国队双人滑选手王瑀晨、朱磊,便与张语鹞师出同门。

20岁的张语鹞,目前就读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虽已渐渐淡出赛场,但本次亚冬会花滑项目的比赛场地——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她轻车熟路。

“这个馆我来过无数次。”张语鹞带记者在场馆转了一圈,感叹道,“但真的和小时候不一样,更现代、更先进了。”

张语鹞6岁时,姥爷温志才带她来这里“试冰”。当时61岁的姥爷提起冰刀踏上冰面,勇敢为自己“示范”。

“姥爷岁数这么大,没想到他滑起冰来还挺牛的。”张语鹞回忆说,自己受到姥爷鼓舞,又喜欢跳舞,于是决定练习花滑。后来,将金博洋等众多名将领入花滑世界的教练陈秀静为她启蒙,她和王瑀晨、朱磊等运动员被选拔进国家队,离乡赴京,共同逐梦。

被问到没能上场是否有些遗憾时,张语鹞说,“我的队友也带着我曾经的梦想,我为他们骄傲”。

“这一次我没有错过开幕式”

得知女儿报名参加亚冬会志愿者时,妈妈温晶第一时间和张语鹞分享了一段经历。

1996年2月4日,第三届哈尔滨亚冬会启幕,当时18岁的温晶在为媒体做志愿服务,没能去现场看开幕式。

“我工作的地方叫新闻中心,开幕式那天我值的是大夜班。烧着炉子的平房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的记者,围在一起紧张地忙碌着。”温晶回忆说,那时电视记者寥寥无几,网络不发达,不少记者只能依靠纸和笔记录亚冬会的精彩瞬间。

这一次,温晶在手机上观看了开幕式的4K高清直播。她发现,和1996年相比,如今参赛代表团多了。“除了传统强国中日韩,柬埔寨和沙特阿拉伯的选手还是头一次见,东南亚面孔也多了。”

1996年亚冬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没有建成落地,如今已是开幕式分会场。温晶在网上看到今年冰雪大世界设计的亚洲建筑主题冰雪乐园,评论区有不少外国网友的留言。女儿告诉她,这呼应着亚冬会的口号——“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生于1978年的温晶,见证着哈尔滨的腾飞,她常和女儿讲起从前。“那原来是妈妈住的平房,现在是大型商圈,可是大变样了。”温晶提到的哈尔滨市道外区玛克威商圈,如今是全省重要的服饰批发、零售集散地之一,日均客流量达万余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冰’”

遥想1996年,温晶还记得,父亲常和自己念叨做志愿者要热情、大方。后来,温晶对女儿说了同样的话。

生于建国之年的温志才,现在有些“耳背”,腿脚也不太灵便,年轻时爱不释手的冰刀已经几年没碰过了。

在女儿温晶的心中,父亲温志才对冰雪的热爱很执著。温晶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就借邻居的冰刀,去松花江溜野冰、玩冰车。

在温志才的记忆中,花样滑冰有两个激动人心的瞬间:申雪和赵宏博经过十余年的沉浮,夺得了中国体育史上首个花样滑冰冬奥金牌;时隔12年,隋文静和韩聪获得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

“我们不敢相信他们能从俄罗斯手里‘啃’下金牌,发自内心地骄傲。”一家人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我曾经也想当运动员为国争光,可惜没有机会。”温志才说,外孙女进入国家队,做过“正规运动员”,算是圆了自己儿时的梦。

这个梦圆起来并不容易。温晶担心频繁训练耽误女儿的学习,一度不让她参加训练。温志才便当起“地下接送员”,偷偷把外孙女送到训练基地,训练结束后再将她送回学校。后来,温晶发现孩子对花滑满怀热爱,短时间内进步显著,终于对训练点了头。

在亚冬会比赛的这片冰场,张语鹞也参加过一些小型比赛。每到比赛时,温志才就会号召邻居一起观看,还当起花滑动作的科普员:“这可和冰上‘瞎滑’不一样,这是两周跳,可难了!”

从松花江上的天然冰场,到现代化的冰雪运动场馆;从借来的冰刀,到鲜艳的队服……一家人见证冰雪产业跃迁,中国冰雪运动稳稳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哈尔滨的冰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家人的共识。温晶说,父亲小时候溜野冰要一大早去江边;女儿训练时,要绕远去哈尔滨仅有的两块冰场;如今在哈尔滨,冰场随处可见,还有“黑科技”气膜冰雪馆。

开在商场里的小冰场一度让温志才惊讶。温晶说,父亲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条件真好,四季都能上冰。”

张语鹞发现,校园操场架起冰壶赛道,社区空地立起冰球门,冰壶、冰球等花式文创产品掀起抢购风潮;妈妈做志愿者时住过的平房摇身变为高楼大厦;姥爷儿时滑过的冰面,正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尔滨现在是‘国际滨’了!”温晶说。

(记者刘艺淳 高萌 李嘉)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