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日立碳绿向新,赋能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海信日立碳绿向新,赋能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2-07 16: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双碳目标下,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并向着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发展。随着绿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轨道交通面临扩容和提质的双重挑战,对暖通空调系统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扩容网络的同时,保持舒适环境和节能降碳成为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轨道交通亟需绿色升级,暖通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底,轨道交通领域二氧化碳强度较2020年降低5%。而空调系统作为轨道交通中的“耗能大户”,其运行能耗占比高达35%以上,实现轨道交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对绿色轨道交通建设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正面临旧基建节能改造和新建项目绿色升级的重要任务。据RT轨道交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运营轨道总里程达10945.6公里,车站数量增至6324座。其中,全国运营超过10年的城轨线路(含磁悬浮、有轨电车、轻轨)已达77条,运营车站数量达1602座,运营超过15年的城轨线路达30条,车站数量达651座,同时每年新建轨道交通空调项目平均体量约为15亿,这不仅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存量市场和新市场对节能降碳需求的增加,也为轨交领域的暖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创新科技引领,打造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范本

作为暖通行业的领军企业,海信日立紧随国家政策趋势和行业市场需求,通过打造海信、日立、约克VRF三大品牌矩阵,依托差异化的产品布局、优质的服务保障、先进的样板经验,为客户提供可定制化的节能、舒适的空气解决方案,赋能轨道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图注: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家电集团总裁,海信日立公司总裁 胡剑涌

在近日举办2025合作伙伴大会上,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家电集团总裁,海信日立公司总裁胡剑涌表示,面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025年,海信日立将坚持“7+2”战略定位,积极布局清洁能源和旧改市场两大热点业务,聚焦地产、医疗、教育、轨道交通、高端楼宇、工矿厂房、农林牧渔七大细分领域,加强解决方案能力,尤其是在轨道交通领域,要把握大量轨道交通新建和存量项目,发挥氟水结合和大小系统解耦等解决方案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多年来,海信日立深耕暖通中央空调领域,整体多联机份额达23.1%,已连续6年稳居国内市占率第一,并且拥有全国最大的多联机生产基地,持续夯实行业领先地位。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旗下海信M3系列、日立新一代变水流量水源变频多联机、日立新一代顶出风多联机SET-FREE  AⅢ等产品均搭载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实现了高效节能和灵活应对各种场景的需求。正压液浮离心式冷水机组、ECO-B智慧楼宇管理系统等多个领先低碳解决方案,不仅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更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使用体验,为我国新基建注入绿色智慧。

作为国内品类全、品牌多、技术强的中央空调生产企业之一,海信日立以旗下磁悬浮离心机组、变频螺杆机组、多联机、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等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为全国轨道交通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服务。

图注:海信日立中川国际机场工程项目

在轨道交通领域,海信日立凭借技术领先、稳定可靠的突出优势,为轨道交通提供绿色智慧解决方案,已打造多个经典案例。比如北京地铁八通线更新工程项目,通过采用日立A系列变频多联机,为11座车站提供36套设备,助力八通线更新改造升级,为人员营造更加稳定舒适的空气环境;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提供专业空气解决方案,项目配置日立SET—FREE  A系列产品,在过度季节及冬季可作为补充热源使用,同时可根据不同室内气流组织要求,灵活匹配四方向、两方向、薄型机等多种形式室内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项目,对稳定性和节能性等方面要求极高,日立中央空调提供绿色空港空气解决方案,项目配置日立SET—FREE  A系列喷气增焓系列,为机场空调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哈尔滨西站高铁站项目,项目采用日立FLEXMULTI标准型多联机,为乘客带来更稳定的制冷、制热等空气服务,保障高铁站良好的运行效果,守护广大群众的每一次舒适出行。诸多项目样板工程案例,不仅充分展示了海信日立在暖通空调领域的科技创新硬实力,更为整个轨道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靠范本。

图注:海信日立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双碳”目标的落实,城市轨道交通的绿色化和智慧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期待,海信日立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携手合作伙伴聚力向新,深化轨道交通领域布局,以技术创新和实践行动,持续为我国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