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1月20日至2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学生组成“逐光梓里,情暖故土”社会实践队,返回家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了靖江市,依托当地志愿服务活动,在西来镇展开面向困境青少年和自闭症群体的暖心帮扶计划。
微愿认领,传递希望
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关心关爱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困境青少年救助帮扶工作,增强广大青少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西来镇团委面向全镇困境青少年征集新年“微心愿”,并举办“微心愿”认领活动。
实践队成员认领了张同学的微心愿,张同学家庭困难,她的微心愿是一件175羽绒服和M码的运动裤。经过实践队成员的共同商讨,除了张同学的“微心愿”外,他们还准备了书包、文具等物资,共计836.58元,并由队长亲自送达张同学的手中,张同学还将自己绘制的一个布包送给了队长。这是一场爱的互动,一场温暖的传递,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一支钢笔,一件衣服,一双冬鞋,这些小小的心愿承载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实践队捐赠的物资虽然不多,但希望通过这次捐赠能将温暖传递,愿这份温暖为这些困境青少年的童年添一抹亮色。
图为团队成员、其他捐赠人与困境青少年的捐赠仪式合照。杜可馨 供图
面塑生花,传承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青少年学习体验非遗,有利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兴化面塑被列入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1月22日,兴化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宝富师傅被邀请为西来镇青少年上了一堂面塑非遗体验课,实践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寻非遗之美”。黄宝富师傅选择了面塑作品“金蛇福袋”进行教学,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面塑的关键在于手法的轻重和力度的掌握,揉搓时要均匀用力,这样面团表面才会更加细腻。”孩子们也很认真地学习,跟着黄宝富师傅一步步制作属于自己的面塑,不少孩子发挥想象力,在原有基础上增添自己喜欢的元素。
非遗体验课,不仅让非遗更多地走进人们生活,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让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拓宽青少年的文化视野,同时沉浸式体验非遗手工艺的过程具有疗愈性,能够帮助焦虑、抑郁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通过手工艺作品的完成来重建自我认同。
图为黄宝富师傅为青少年上了一堂面塑非遗体验课。杜可馨 供图
“星”光相伴,爱无距离
中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自闭症群体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需要特别关注和关爱的群体,他们就像遥远的星星,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为了更好地了解自闭症群体,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实践队成员们前往西来镇榉之乡自闭症托养机构开展陪伴自闭症群体的活动。
活动当天,实践队早早地来到榉之乡,帮助工作人员照看自闭症儿童,分发食物,管理纪律,带着孩子们参观西来镇植物园,开启了一段十分独特的旅程。活动结束后,实践队成员杜可馨认为,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自闭症儿童,打破了对于自闭症的刻板印象,也更加了解自闭症人群的需求。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自闭症儿童分发早餐。朱莉 供图
实践队成员还采访了榉之乡的负责人朱老师,朱老师是大龄自闭症托养领域的探路人,2019年创立了榉之乡,据了解现在靖江榉之乡的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外地,缺少父母的陪伴。负责人表示:“自闭症群体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去陪伴他们。”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自闭症儿童合影。朱莉 供图
认领微心愿、体验面塑非遗、陪伴自闭症人群……实践队成员在参与特殊群体帮扶计划的同时,深入洞察其生活现状和困境难题,增进了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逐光梓里,情暖故土”社会实践队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坚定不移地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尤其是困境青少年和自闭症人群,以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姿态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杜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