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春节,是热闹的,是祥和的,有着太多的非遗元素点缀其中,也正是如此多的非遗文化支撑,才能让中国年更加有魅力。事实证明,行得稳,走的实,才能让非遗中国年展现得更加绚丽多彩。铁路,毫无疑问,扛起了这份担当,预计在整个春运期间,将发送超过5.1亿人次的旅客,对活跃中国年,传承好非遗文化都有着深刻影响。
铁路撑起非遗中国年“美如画”。5000年历史文明,孕育了无数非遗文化,伴随现代生产生活的提升,非遗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关注,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中国年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广袤的国土空间中,非遗文化分布较为广泛,怎样将这些明珠串联起来,如何织就多彩的非遗答卷意义重大。16.2万公里铁路,包括4.8万公里高铁,实现了聚沙成塔,让非遗文化结出了绚丽的硕果。现如今,越来越多旅客乘坐高铁,欣赏各地推出的非遗文化,感受浓浓年味,切实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成为冬日春节里那最耀眼的“暖阳”。
铁路服务好广大旅客“情暖心”。“人民铁路为人民”,面对如织的旅客,铁路部门想方设法跟进做好服务,让旅客多层面、全方位感受不一样的非遗中国年。行动起来,才能有成绩。铁路部门发挥自身主动性,加强与地方文旅部门等的联动,了解有关的非遗文化情况,摸底到位,以各种形式向旅客推介,方便旅客选择。同时,针对非遗文化集中区域,铁路部门推出形式多样的“专列”,用好“慢火车”,让旅客能够尽情地欣赏非遗文化,在旅行中过更加有滋味的中国年。
铁路助力于多元出行“真到位”。非遗文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透彻着辛劳的汗水。现代人对非遗文化越来越感兴趣,选择铁路出行欣赏多元非遗文化正成为一种时尚。针对非遗文化热点地区,铁路部门优化运力安排,用好近些年新开通线路,列车上由列车员提前讲解有关非遗文化,方便旅客了解到位、认识全面,对后续的深化了解都有很大帮助,也让旅客更暖心。同时,强化与地方交通、海运等的联动,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旅客在欣赏非遗文化欢乐过中国年当中不出现滞留等情况,真正做到舒心、高兴。
流动的中国,最美。春运,是人员流动最大的时段,天南海北、南来北往,无数的列车飞驰,助力各种形式的出行方便、高效、快捷,也真正为非遗中国年撑起了一片天,让非遗文化潜能持续释放,更好融入中国年,也在相得益彰中为铁路赢得了更多的口碑,对携手走好共赢之路实现新的更大突破都有着重要意义。(周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