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凤的艺术学新作——《楚凤“源”与“流”研究》书评

楚凤的艺术学新作——《楚凤“源”与“流”研究》书评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1-21 15: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楚地文化中,凤的形象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楚凤以其多变的形象和瑰丽的风采独树一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楚文化考古大发现的良机,楚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囿于历时较短、参与的学科领域不多,在研究体系构建、比较研究、综合性与专题性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22年1月,荆楚理工学院费晓萍、周雪松合著的《楚凤“源”与“流”研究》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下,由吉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标志着楚凤研究的新突破。

《楚凤“源”与“流”研究》封面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楚凤源流的理论著作,该书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图像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于一体,不仅系统地探讨了楚凤文化的起源、演变和艺术特征,还对楚凤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拓展和丰富楚凤研究的视域与维度,该研究不仅使楚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理论阶段,还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这将有力推动楚凤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楚凤“源”与“流”研究》封面与内页

全书共分四章,从研究的缘起、楚凤的渊源、楚凤的流变到楚凤图像特征与应用传播,紧扣楚凤源流研究主线,依时为序将楚凤的故事娓娓道来。行文架构严谨,文笔细腻柔和,充满了对楚地风貌的无限热忱和深情向往。该书主要从三方面展开:首先,书中探讨了先楚时期凤神话的起源,梳理其与鸟崇拜、自然和天体崇拜及灵魂崇拜的关联,并确定了凤的图像特征。强调楚凤是在图像累积和楚人文化背景共同作用下形成。其次,以时间为主线,精选298幅以漆木、织物、金属、陶、玉石为载体的楚凤图像,对西周至战国时期凤图像的演变进行分类和分型分析。同时探讨了楚凤形象在秦汉时期融入汉文化的过程。最后,从不同角度归纳楚凤图像的艺术特征,探讨其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与原则。借助现代图像阐释理论,解析其象征意义,如太阳神鸟、歌舞瑞鸟、通天神鸟等,并探讨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及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楚凤“源”与“流”研究》也是一部颇有新意的学术专著,其系统的研究视角、丰富的图像资料、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现代应用的探索,为楚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思路。特别在一些楚凤研究中尚未定论的问题上,作者提出了不少颇为新奇灵性的论点。其新论主要有三:一是在阐述凤的神化过程上,认为凤意象在远古崇鸟(凤)文化的传递过程中,是通过多次“语义转换”(包括语言和图像、文字和图像之间的转换)被逐渐神化的,而这些转换过程中不免存在着误差和断层,断层后的再解读也会使凤的意象逐渐复杂;二是通过解析楚文化中的神巫戏蛇和凤鸟戏蛇图像,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这些图像其实是在象征楚凤与“不死之药——窫窳——蛇”之间的关联,强调了楚凤作为不死化身的独特属性,并深入探讨了这种图像背后的文化语义和神话系统;三是探索了楚凤缘何被视作天界引路者的角色,结合兵家行军与天体空间秩序的关系,揭示了楚凤从人间行军制度到天界引路先锋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楚凤在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及其引导作用。这些创新性研究不仅丰富了对楚文化和神话体系的理解,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此外,《楚凤“源”与“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结合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图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作者广泛搜集了先秦至汉代的文献资料,包括《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文献,以及出土的楚国简帛、壁画等考古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作者尽可能还原了楚凤文化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穷尽收集考古学报告中不同时期、不同载体的楚凤图像,作者从艺术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美学特征、表现手法及构图形式,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楚凤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还系统分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体系与创作技法。作者还在书中精选了298份楚凤图像中的106个典型形象,进行了精细线条描绘。这些图像的描绘均基于对文物的详细参照、发掘报告的深入研究以及文物精美图册的对比分析,确保了图像的准确性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图像在现有出版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是首次以线描形式展现,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独特的视觉体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楚凤形象的推广。

《楚凤“源”与“流”研究》线稿插图

此书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跨地区比较研究方面,虽然也涉及其他地区的凤鸟形象,但深度和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楚凤形象应用方面,虽然分析了一些应用案例以及原则,但如何更全面地利用方式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仍有改进空间。此外,个别观点虽然新奇,但在论证方面尚不够充分,需要更多证据和支持。

总体来看,《楚凤“源”与“流”研究》瑕不掩瑜,仍不失为当下楚凤研究领域的一部艺术学力作。通过系统化、多学科研究,该书不仅丰富了对楚凤的理解,还为未来的楚凤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书中提出的创新性观点和系统化的图像资料,为艺术工作者和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和创作灵感。此外,该书在楚凤图像的精细描绘和现代应用的探讨方面也表现出色,使其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对楚凤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希望在当代设计中寻找灵感的艺术家,这部作品都值得一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尹弘兵研究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