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人才先行,十年影响百万人 的“鲁班杯”再升级!

智能时代,人才先行,十年影响百万人 的“鲁班杯”再升级!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1-15 16: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华夏大地,万千广厦、碧波长虹、地下巨龙,纵横阡陌、密织蛛网,处处烙下了它深深的印记;世界第一大穹顶建筑,国内第一座跨海大桥、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高速铁路,无数个“第一”,都有强大的土木工程支撑。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构筑简单的房屋、桥梁和道路,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逐渐走向专业化,并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土木类专业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涵盖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被称之为“BIM”的新事物出现在世界的建筑业中。用于建筑、工程、设施、设备的设计、建造和运营。它通过创建三维模型,实现从设计到运维的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并为项目各参与方(如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提供协同工作平台。

目前,从事BIM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如何清晰的认识自己在BIM圈的水平,如何清晰的规划未来BIM职业发展,行业尚没有统一的量化判断标准。而BIM大赛是目前衡量建筑业企业以及BIM从业者能力水平的最直接方式。

国家级权威赛事

2013年初,教育部首次将“工程造价基本技能”列为“2013—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之一。业内习惯将由教育部组织的比赛称为“国赛”,由各省组织的选拔比赛称为“省赛”。同年,为了响应国家对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号召,以及适应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2014年“鲁班杯”全国高校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大赛应运而生。

“鲁班杯”作为全国范围内规模领先、涵盖多个建筑土木专业领域的重要赛事,其宗旨在于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高等教育及行业内部的深入应用与发展。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与技艺的平台,更是对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引领,为培养新时代的建筑行业领军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历程,十年辉煌

自2014年首届起,“鲁班杯”大赛逐年扩大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校队伍参与。从最初的64所高校、68支队伍,发展到2024年第十届大赛时,已有204所高校、915支队伍报名,覆盖师生近7000人。

大赛内容从最初的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预测与控制,逐步扩展到数字孪生模型构建与分析、室内BIM应用、BIM创新应用等多个模块。通过线上直播、线上汇报答辩等方式,大赛不仅成为展示高校BIM教学成果的舞台,也为建筑行业培养和挖掘了大量专业的BIM技术人才。同时,大赛与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和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使赛事更加贴近实际工程需求,选手们的方案与模型也更具商业应用价值和行业前瞻性。

赛证融通,逐梦“鲁班杯

本次“鲁班杯”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本次竞赛的参赛选手将有机会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部分赛道的优异参赛选手将获得大赛组委会的推荐,有机会参与国际级赛事。

(一)总决赛成绩可与“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成绩相转换,晋级总决赛的选手可申请获取“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书。

(二)总决赛中实操成绩合格后,将有机会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认可并授权的专业评价机构所颁发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高级/三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总决赛中参加“绿色低碳智慧建筑创新应用”赛项的优异选手将获得大赛组委会的正式推荐,有机会参与国际级赛事。

而一旦在“鲁班杯”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荣誉证书,对于土木学子来说,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张纸质的证明。这份证书,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是他们在BIM领域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在求职市场上,这样的证书将成为他们的一大亮点,还将为土木学子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在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学子来说,参加“鲁班杯”大赛,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挑战和检验,更是为未来职场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一次重要机遇。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