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是教育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提升道德认知与加强道德实践的有益资源。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2025-01-13 09: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各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图为河北省遵化市老人们在参加太极拳健身活动。新华社发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是教育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提升道德认知与加强道德实践的有益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大部署,对于在新征程上更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涵养社会文明风尚、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在挖掘阐释、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久久为功。

1.推进内容挖掘和阐释

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协同推进其内容挖掘、阐释、转化、创新,是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前提。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既承载于古代典籍等有形载体,又内蕴于家风等无形载体。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既要用好文本解读、历史分析、文化溯源等传统方法,又要主动运用现代数智技术,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爱国奉献、扶正扬善、扶危济困、敬业乐群、守望相助、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自强不息、宽厚正直等有益内容。

科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精髓。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应立足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在全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将中华传统美德精髓讲准、讲全、讲透,使其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践行。提高阐释的准确度,讲清楚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确保阐释的全面性,阐明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不同层面倡导的道德规范,讲清楚不同层次间的内在逻辑;注重阐释的学理化,推进科研协同攻关,阐明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夯实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理论支撑,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传统美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有些具体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也给人们的接受和弘扬带来一定困难。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具体而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道德需要。同时,运用现代话语体系赋予中华传统美德新的表达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

2.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将线上和线下传播联动起来,将对内和对外宣传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尽其责、融合互促。传统媒体应发挥内容优势,既讲好传统美德故事、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又批判道德失范现象、纠正错误道德观念。新兴媒体应发挥即时性、个性化、互动性等优势,利用数智技术科学分析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做好精准高效传播,增强受众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绘网上网下同心圆,在中华传统美德传播的内容创作、渠道拓展、平台搭建等方面深度互动、优势互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讲述者、弘扬者,凝聚起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强大合力,持续提升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于有效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因此,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还要推动内宣与外宣互动互促、相得益彰。对内做好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阐释,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外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例如,做好中华传统美德重要典籍的外译工作,推出海外受众爱看易懂的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精品,举办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鼓励各国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美德等。

3.凝聚多主体育人合力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共建立体化育人格局,携手打造多主体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探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和学生道德养成规律,准确把握各学段教育和学生思想特点,在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学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点方向,实现有效衔接、梯度推进。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设置教育目标体系,精准匹配各学段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全面完善传统美德课程体系,系统安排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各学段协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协同科研、资源共享等学段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打破学段“壁垒”,凝聚起大中小学协同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必须发挥好家庭的“第一课堂”作用,营造浸润型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方面,让敦亲重义、孝老爱亲、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发芽,使其与现代家庭文明观念相融合,形成新时代良好家风,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作用,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行濡养纯善之心,实现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互促共进,共同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观照不同受众和场域的特殊性,打造分众化、精准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社会育人模式。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倡导为政以德、慎独慎微、廉洁齐家的传统美德,用中华传统政德涵养党风政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将诚实守信、扶危济困、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公司治理、文化培育、人才培养等环节,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通过道德讲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形式,以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助益和谐社区建设。激活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等美德资源,提升村民道德境界,赋能文明乡风培育,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4.多维度夯实制度保障

只有在组织领导、法律规范、资源保障、激励导向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制度举措,才能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常态化、长效化。

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有关部门应针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台一系列协同联动、相互促进、务实管用的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推动和保障中华传统美德高效有序传承。

建强“软”“硬”结合的规范体系。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既需要发挥社会规范的“软引导”作用,又需要用好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功能。一方面,发挥社会规范引导个体道德践行、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将中华传统美德全面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社会规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将社会广泛认同、条件相对成熟、可操作性较强的道德要求写入法律法规,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健全多方保障体制。在夯实人才基础方面,既要打造一支专业基础深厚、富有创新能力、道德素养突出的人才队伍,又要广泛动员社会人士参与,不断壮大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工作队伍。在技术支持方面,做好技术协同攻关,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丰富技术“工具箱”。在资金投入方面,针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现有资金,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多措并举确保资金支持稳定有力。

优化激励导向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在选树道德模范、关爱先进典型、营造道德氛围等方面打好政策“组合拳”。精心评选自觉践行传统美德的道德模范和积极传承传统美德的优秀工作者,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关心关爱他们的生活,激励人们向善而行。挖掘本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开设“传统美德讲堂”,编纂传统美德故事书籍,策划传统美德文艺会演,建立公民道德素养评价反馈机制,引导群众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传承人。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