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四十载接续奋斗,如今凝练成“我们”的光阴故事娓娓道来。
共励前行,青丝白发不改初心坚守
“秦站,退休快乐!”
时间倒退回1988年,24岁的秦克强刚成为一名烟叶技术员,那时候没有烟草站,租住在农户家中的小秦,一个人要负责3个乡镇的烟叶生产指导服务,每天骑着单车穿梭几十公里;当时的烟叶收购也远不如上现在便捷智能,小秦得身兼数职,白天定级收烟,晚上打包装卸,忙起来几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
单车的车辙印伴着时光越行越远,青丝逐渐染白,走过的每一丘田,看过的每一株烟苗,守候的每一房金叶,都浓缩成了他宝贵的种烟技术管理经验,就这样,辗转任职了几个烟站,当年的小秦成了独当一面的秦站长,成了烟农心中的“行家”“专家”。
“他啊,就是个倔牛,年轻的时候哪指望得上他照顾家庭呀,当年他本来守着我做手术的,结果站里一个电话打来,为了保护烟苗不被低温冻坏,他迎着风雪,就下乡调动烟农抢救快被雪压塌的育苗大棚去了。”说起自家老伴,廖阿姨又是心疼又是无奈。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向阳村意向面积一下子缩减了五分之四,为了不让烟农利益受损,早已患上腿疾的“铁人”秦站长两个多月没休息,一边下乡分发口罩药品,一边不厌其烦地上户宣讲,把形势政策掰开揉碎了给烟农讲透彻,最终,向阳村计划面积一丘不少,很快便恢复了以往备耕的热火朝天。
秦克强向农民讲解绿色防控技术
后来退居二线了,秦站长依然没闲着,不管晴雨风雪,总是跋涉穿行在烟田里、烤房里、分级收购现场里。
每每看见技术落实不规范的烟田,他必定会找到烟农仔细讲解,下田示范正确操作,隔段时间还会再来检查有没有整改到位。哪里需要开展烟农技术培训,他总是站出来帮忙上课、维持秩序。他说:“只要大家还需要,我就尽心尽力服务大家,努力发挥老同志的余热”。
步履不停,朝阳力量续写精彩篇章
“我从不喜欢下傻功夫,能用机械代替的我都会去研究,又省工又省钱,何乐而不为”。97年出生的青年烟农“杏伢子”,说起第一年的晒黄烟种植心得就三个字——机械化。
凭借着自己干婚庆摄影的技术经验,“杏伢子”很快学会了无人机植保,他算了一笔账,虽然无人机施药用的水量、药量更大,但一天就能又快又好撒完10亩田,相比而言,150元一天的人工,最多干6、7亩,有时还会挂断叶子,实在不划算。
头脑灵活、勤学好问的“杏伢子”很快让站里的技术员记住了他,将宁乡烟草研发的划筋机、滑轨式挂烟架通通拿给他进行大田试验,年底得到了好几条实用的改进建议。
“杏伢子”说:“我就是个懒人,调制期间,一开始我学着别人手工打捆,干了一晚上又累又慢,就上网找了个打捆机,烟叶一放,打捆又快又结实,好多烟农先试找我借用,发现确实省时省力成本低,就都被‘种草’购买了”。
嘴上说懒的“杏伢子”钻研起来总是走在前面,听技术员提到滴灌技术,发觉可行的他立马计划明年购置设备:“别人追肥一般都要用很多人工,而且最多追两三次,效果不好,有了滴灌,我可以少量多次追肥,肥料利用率会大大提高!”
晒黄烟前期投入高,用工多,往往烟农第一年能保本就不错了,但热爱机械的“杏伢子”在受灾影响下还盈利了2万元,成了烟农队伍的“后起之秀”,不少经验丰富的老烟农都会时不时来请教他最近又研究了什么好技术。
“年轻人脑子就是灵活,‘杏伢子’给我们这些老烟农带来了不少新思路、好想法,真是要多向年轻人看齐!”说起张杏,种植晒黄烟多年的喻民强竖起大拇指。
张杏抱着自己的烟叶
前路值得回味,未来任重道远,我们的光阴故事,还有无数个四十年的精彩纷呈。(宁乡市局(分公司)烟叶生产经营分部 谢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