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风立足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需求的衔接,锚定乡村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高效利用与村民现实诉求的匹配,探索研究国土空间人、地、产等要素高效配置,系统总结和构建了“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主题的系列成果,为实现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路径提供了科技支撑。
多年来,赵小风主要从事产业用地政策、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部,获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创新构建“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系列成果
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还面临着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单一、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亟待转型等多重挑战。面对难点,赵小风聚焦于工业用地利用管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委托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与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合作完成了“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为主题的系列成果。
构建了基于“源头防控、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全生命周期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框架。将工业用地供应、集约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纳入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全过程,实现用地强度提高、用地效益提升和空间布局优化;提出了“结构转型、空间转型、功能转型”的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理论。揭示了工业用地利用转型过程和驱动机制;聚焦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为核心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指标,揭示了江苏省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和政策差异,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提出了识别低效工业园区的多属性决策模型,明确了工业园区低效的主要成因及未来的改进方法,为评估、规划、高效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提供了方向。研究构建了土地条件、用地企业、政策三个维度十个指标的多属性决策模型(MADM),提出城市低效工业园区成因分析评估框架。利用决策实验与评价实验法(DEMATEL)和基于DEMATEL的网络分析法(DANP)创建影响网络关系图谱,利用经改进的直觉模糊距离测度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VIKOR)方法,发现了政策维度指标是造成工业园区低效的关键原因;围绕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研究难点,提出了“供应—利用—监管—退出”的工业用地利用全过程管理框架,为工业用地利用转型和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村庄规划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规划的引导和保障。村庄也是如此,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村庄规划同样需要跟上发展的脚步。然而,我国以往村庄规划要素不全、规划特色不显、规划传导不畅、规划弹性不足、公众参与不充分、规划表达不接地气导致的村庄规划不实用、不好用、不管用等一系列瓶颈却成为了发展的羁绊。
科研探索是解决难题关键途径。赵小风团队与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合作,根据自然资源部“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要求,立足难点,研究实施了新时期村庄规划的顶层设计,对规划思路、规划分类、规划传导、规划内容、规划管控、规划参与等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探讨,贡献了原创性科研成果:研究提出了先限制性因素评价再综合性评价的村庄分类评价方法和规划策略;形成了县镇村不同层级和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任务,突出了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重点和特色,实现了县域一盘棋配置乡村资源要素;针对全国村庄点多面广,传统农户问卷调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高等缺陷,研究率先开发了快速、低成本的《乡村规划小助手系统V1.0》APP。该系统集成了全域全要素、供需双向的村庄规划调查技术,实现了基于调查数据采集闭环的全流程管理,极大提高了村庄调查效率;针对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领域和内容的差异,构建了“县-镇-村”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纵向“规模+结构+布局”的空间传导方式和“指标+分区”的空间传导机制,为村庄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创新培育心系国家情怀的精英人才
在赵小风看来,科研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融合体。为此,他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互促育人。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是“大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他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新型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融入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潜移默化融入教学中,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带领学生通过国情调研、社会服务、学习宣讲、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等多种实践形式,将所思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经过创新教学,他的学生曾在全国大学生村庄规划志愿者活动、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斩获多次奖项。
赵小风还打造了学术共同体与育人共同体。通过学校和学院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实践基地、学术交流平台等多种途径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联合起来,打造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学术共同体。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认知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激发学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通过学院师徒结对,带领青年老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共同探讨学术前言、项目申请、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获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和多项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校优秀硕士论文。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面对后城镇化、人口老年化、产业用地利用低效化、农村空心化等现实问题,引发的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的需求,赵小风团队立足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国土空间治理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创新突破,探索面向未来人口发展的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工业用地、城镇居住用地、农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空间格局、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赵小风认为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是应对未来人口发展变化下城乡土地资源要素配置的有效路径。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功能提升,能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提升国土空间功能,激发城乡土地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强化区域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文/苗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