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烟叶,承载着一户户烟农的梦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躬耕烟田,用勤劳、智慧和汗水谱写新时代的乡村赞歌。
金叶的守护者——李友良
李友良,45岁,耒阳市马水镇燕中村的烟农、耒阳市智盟烤烟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从2010年结缘烟叶,14个春秋,他扎根乡村,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扎实做好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工作,被烟农亲切称赞为“金叶的守护者”。
2010年,李友良携妻子前往耒阳探亲,燕中村广袤肥沃的土壤、油亮清香的烟叶,点亮了他深藏的“乡村梦”。作为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不畏世俗的偏见,成功说服了妻子和家人,在燕中村流转土地种烟,一心一意当起了“庄稼汉”,开启了他与烟叶的不解之缘。他每天清晨下烟田,天黑了才回家,当地村民都笑称他为“烟叶钻心虫”。
2012年初,恰逢服务烟叶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兴起,爱钻研、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大学生烟农李友良成为了耒阳烟草的重点关注对象,主动联系到他宣讲相关政策。李友良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答应了下来。2012年11月6日,由他担任法人代表的耒阳市智盟烤烟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在耒阳烟草的指导和帮助下,合作社立足烤烟产业,以助农增收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探索,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每年联合耒阳烟草开展烟农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专业化服务人员500余人,现如今已组建育苗、农机、植保、烘烤、分级、设施检修6支专业服务队,实现了专业化育苗、植保、烘烤、分级服务100%覆盖。很多专业队员身兼数职,既是机耕手,又是农民烤师,还是植保员,他们面向耒阳烟区甚至跨区域开展“烟+”多元化经营服务,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李友良在烟田)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耒阳市每年吸纳约2000名农村劳动力参与到烟叶生产环节,带动农民增收超过2500万元,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回归乡村成为新农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成立12年来,合作社荣获“省级烟农合作专业社”“国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行业示范社”;李友良个人也收获“省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先进个人”“省烟农科技示范户”等荣誉。一个个闪耀的荣誉,一张张烟农的笑脸,是李有良扎根乡村、筑梦土地的最好写照。
致富的引领者——郑新满
今年54岁的郑新满,是有着致富梦想的烤烟种植能手,是马水镇湖德村的村干部,更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烤烟是湖德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对带动村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郑新满居住的山岭区域山高路远,烟叶产业基础薄弱,如何带领山岭区域的烟农发家致富一直是郑新满关心的难题。2021年底,恰逢湖德村发展种烟面积,他第一时间找到村支书主动争取,希望把山岭纳入种烟新区, 用一片片“金叶”拓宽山岭群众的致富路。
为了给村民走稳挣钱的路子,郑新满带头探索学习烟叶种植的好经验、好方法。第一年种烟的时候,由于山岭的烟农一没种烟技术,二没管理经验,本地劳务人员没从接触过烟叶生产,事倍功半,再加上山岭本地没有烤房,导致烟叶种植成本偏高,产量和质量也不理想,山岭区域的烟农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郑新满始终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我既然选择了种植烟叶,那我一定要把它种好烤好交好,只要我成功了,就是发动村民种植烟叶最好的宣传。”郑新满坚定地说道。
此后,郑新满一心扎入烟田。为了更好地落实生产标准,郑新满总是亲力亲为,从种、采、收、烤、分都全程参与。为了提升种烟技术, 他一边虚心向烟技人员学习,一边向有经验的老烟农取经,从翻耕、备肥、移栽、培土、施肥到采摘、烘烤等每个环节,他都认真琢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将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一一记录在本子上,以方便平时查阅。在烟叶技术员的指导帮助下,2年下来,他的种烟技术不断提升,烟叶品质和效益大幅提高,烟叶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收入稳步增加。
(郑新满为烟农和用工人员讲解技术要点)
郑新满富了,但他致富不忘众乡亲,积极带动其他村民种植烟叶增收致富,不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烟农,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帮助烟农种植烟叶。2024年,山岭的5户烟农都顺利完成了烟叶交售, 辛苦一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周边50多户村民也通过参与烟田劳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烟叶种植在山岭成了实实在在的“双惠”产业。
如今,山岭的村民种烟热情空前高涨,村民变以前的“要我种”为现在的“抢着种”,在郑新满的带领下,种烟面积和烟农数量逐年稳增,村里也多了一条致富路。
烟田的传承者——郑平平
(郑平平在操作起垄机)
走进马水镇桃花村,隐约可以听到机械轰鸣的声音,“90后”烟农郑平平正驾驶着起垄机“驰骋”在烟田。
每当被问起这么年轻为啥要选择回农村当个“庄稼人”,郑平平的脸上总是带着朴实的笑容:“种烟让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相信父亲的选择,也相信我自己。”
郑平平的父亲郑凤生是位种了20多年烤烟的老烟农,通过烤烟,父亲给家里建起了大平房,供郑平平完成了学业。近几年,随着年龄增大,郑凤生无奈告别了烟田,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于是郑平平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继续父亲的种植事业。
回顾父亲二十多年种烟经历,郑平平感受最多的就是种烟得用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烟的第一年里,父亲是郑平平的领路人,让郑平平从一张白纸到逐渐入门。为了种好家里的十几亩烟田,郑平平沉下心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父亲和烟站技术人员请教,空闲时还总是利用手机观看烟草公司发布的烟叶生产教学视频,复习技术要点,种烟技术稳步提升。
郑平平一直向父亲学习,但也开始摒弃父亲的一些传统观念,比如父亲总是舍不得打掉脚叶, 郑平平却坚持按照烟站技术员的要求统统优化掉,烟叶烘烤时也从父亲坚持多年的点烤方式烘烤改为曲线烘烤。当今年的第一炉烤烟出炉时,金黄饱满的烟叶证明了郑平平的选择。
在烟站工作人员的建议下, 郑平平还积极参加了烟草公司和合作社组织的新农人培训,成为了农机和烘烤专业服务队的一名队员,不仅增加了一份收入,也切切实实帮助到了其他烟农。
现在“90后”的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烟农,村里人都说这叫“子承父业”。虽然种烟仅有几年的时间,但他学习能力出众,对新事物的接纳也远超村里的其他种烟户,成了村里种烟的“新科小状元”。
看着这片耕耘过的田野,郑平平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年轻人在农村也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谈及未来,郑平平表示会继续扎根乡村,努力学好技术,希望通过自己的事迹吸引、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远处山峦起伏、蓝天白云,近处田野平整、人影交织,在耒阳烟区,还有很多像李友良、郑新满、郑平平一样的人,躬耕在广袤的田野,用心用情奏响新时代的乡村赞歌。(何东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