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羌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4-12-09 09: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羌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国际认可,更是对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等羌族地区长期以来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所作努力的肯定。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在羌语中称“日麦节”或“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和“丰收节”。1986年十月初一,首届在京羌族同胞“羌历年”庆祝大会举行,自1991年开始,北川坚持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开展庆祝活动,持续三至五天,已经成为北川的一大文化品牌。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祈福驱秽、庆祝丰收,通过参与节庆活动表达对日月山川和自然万物的尊重,维系着自身与祖先和乡土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2009年,“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川作为羌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各种羌年庆祝活动、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等多种方式,确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措施不仅让羌年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的游客和民众有机会了解和体验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羌年”的成功转入,再次证明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羌年”作为羌族文化的瑰宝,将持续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激发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供内生动力。同时,“羌年”也将成为羌族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张延 岳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