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闭塞到滋养:“故土新芽”成功绽放 ——董早老师乡村教育的诗意表达

从闭塞到滋养:“故土新芽”成功绽放 ——董早老师乡村教育的诗意表达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4-12-06 09: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2年,董早老师在乡村调研)

2024年8月1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偶里乡格溪村,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因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而焕发了新的生机。慢流岛文化客厅主理人董早老师携“故土新芽”乡村教育计划,为12名留守儿童带来了文学与梦想的种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格溪村,坐落在黔东南州腹地,四周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里的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守,年龄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也不过11岁。他们的世界曾经只有短视频的喧嚣,而缺乏书籍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然而,这一切在董早老师到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董早老师,一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年轻教育工作者,她深知文学教育和审美启蒙对于乡村孩子的重要性。在一次乡村调研中,她目睹了格溪村孩子们匮乏的精神世界,这让她深受触动。于是,她决定发起“故土新芽”乡村教育计划,通过诗歌创作与文化教育活动,为乡村儿童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看见乡愁的平台。

“故土新芽”计划蕴含着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深情寄托。“故土”意指孩子们生长的乡村大地,是他们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根源;“新芽”则象征着孩子们如同初生的枝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代表着乡村文化与教育的希望之光。

在格溪村,董早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她带领孩子们走进黔东南的历史风俗,让他们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她引导孩子们领略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她还组织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让他们亲手制作手工作品。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本土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教学活动方面,从诗歌赏析到创作技巧讲解,再到作品点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她鼓励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在董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他们的诗句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真挚情感和生动想象力。

除了文化教育活动外,董早老师还特别注重情感教育与心理支持的融入。她经常与孩子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她还倾听孩子们的烦恼和困惑,给予他们积极的建议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

在董早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会了用诗歌来书写对家园和故土的情感,表达最真实的自我。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乡村的美丽和魅力,还传递了乡村文化与教育的希望之光。

如今,“故土新芽”计划正在成为乡村教育振兴之路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而在董早老师与社会各界的精诚合作之下,“故土新芽”也将在不远的将来绽放出更多的枝芽,为乡村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智慧与支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