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董早老师在乡村调研)
2024年8月1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偶里乡格溪村,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因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而焕发了新的生机。慢流岛文化客厅主理人董早老师携“故土新芽”乡村教育计划,为12名留守儿童带来了文学与梦想的种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格溪村,坐落在黔东南州腹地,四周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里的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守,年龄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也不过11岁。他们的世界曾经只有短视频的喧嚣,而缺乏书籍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然而,这一切在董早老师到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董早老师,一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年轻教育工作者,她深知文学教育和审美启蒙对于乡村孩子的重要性。在一次乡村调研中,她目睹了格溪村孩子们匮乏的精神世界,这让她深受触动。于是,她决定发起“故土新芽”乡村教育计划,通过诗歌创作与文化教育活动,为乡村儿童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看见乡愁的平台。
“故土新芽”计划蕴含着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深情寄托。“故土”意指孩子们生长的乡村大地,是他们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根源;“新芽”则象征着孩子们如同初生的枝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代表着乡村文化与教育的希望之光。
在格溪村,董早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她带领孩子们走进黔东南的历史风俗,让他们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她引导孩子们领略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她还组织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让他们亲手制作手工作品。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本土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教学活动方面,从诗歌赏析到创作技巧讲解,再到作品点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她鼓励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在董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他们的诗句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真挚情感和生动想象力。
除了文化教育活动外,董早老师还特别注重情感教育与心理支持的融入。她经常与孩子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她还倾听孩子们的烦恼和困惑,给予他们积极的建议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
在董早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会了用诗歌来书写对家园和故土的情感,表达最真实的自我。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乡村的美丽和魅力,还传递了乡村文化与教育的希望之光。
如今,“故土新芽”计划正在成为乡村教育振兴之路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而在董早老师与社会各界的精诚合作之下,“故土新芽”也将在不远的将来绽放出更多的枝芽,为乡村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智慧与支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