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生是旷野”俨然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广阔没有边界的缥缈远方是令人向往的,但也总有人选择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间专注身边的人事物,潜心研究与探索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细节,这也是另一种人间值得。由腾讯新闻出品,中国农业银行独家冠名,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公益支持,夏至工作室制作、小河传媒承制的《大国之树》第二季正在腾讯新闻、腾讯视频热播。
“寻树官”水哥王昱珩通过首期“奇妙的海上森林”带领观众认识了和底栖生物相互依存的红树林,生物种多达2300多种的红树林孕育着完整的生态链,目前首期上线腾讯新闻端内热度已破11000。今天上线的第二期节目又以“东方有神木”主题,走进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桑树,存活近亿年的桑树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无声的演化过程让渺小的人类叹为观止。当身边的大国大树以一种跳脱书本的形式走到我们面前时,《大国之树》第二季所坚守的“在年轮中寻得意义”也就开始具象化了。
细致走访丈量大国大树历史 颠覆常规认知传递植物魅力
《大国之树》第二季开篇介绍的树种,是由一群不同种类的树组成的红树林。水哥携手《中国潮间带螃蟹生态图鉴》作者、科普作家张小蜂来到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桃花仙境一般的原始滩涂森林里,红树林组成的异世界被水哥形容像“科幻电影里的地下城”,可见新奇震撼的自然生态带给大众的冲击力。红树的底层根系可以为相手蟹提供生活空间、它身上有着植物界很少见的胎生现象,为了适应海上生存环境,红树果实会在树上发芽,因此红树又被戏称为会生孩子的妈妈树。特别大的台风来临前,红树林会选择牺牲自己来消解强大的台风带来的威力......“奇妙的海上森林”红树林呈现出生态共存的自然群像。
今天上线的第二期节目则用“东方有神木”的主题带观众走进了熟悉的桑树。对于老家处于江浙一带的水哥来说,养蚕是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对桑叶、桑树并不陌生,但录制节目后他也坦言“想不到桑树可以有这么多变化”。本期节目迎来了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导黄凌霞,二人在浙江湖州与蚕农奶奶查看院子里的桑树,水哥感慨于桑树的极致可控性,例如奶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人为修剪枝条来控制树高。桑树皮实耐造又长得快,桑叶可以经由蚕变成丝的物质转换过程十分神奇,它也可以通过形态各异的叶片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甚至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小小的桑叶可以蜕变为国际市场上的丝绸奢侈品,打通东西方贸易和文明的传奇路。节目中,云南蚕蜂所野生桑树资源考察团在云南保山见到了“亚洲第一桑”,人们翻山越岭仰望的大桑树有13层楼房那么高。在《大国之树》第二季的镜头下,存活近亿年的桑树以自身强大的耐抗性延展出强大的生命源泉,远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蚕宝宝的食物来源。
人物访谈传递人与自然共存感触 回顾与展望并行倡导生态保护
《大国之树》第二季已经播出的红树林与桑树篇章,分别书写了协作力、生命力两大关键词,并同步关注着人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张与弛。红树林的“张”,体现在经济发展下的港口扩张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逼退”了红树林养殖业,过度扩张不仅使得古树修复艰难,也带来了生态保护的社会思考。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海湾生态环境的工作中,用更现代更科学的解法优化经济扩展带来的生态影响。桑树的“弛”则是指人们对于桑树正向积极的“无为而治”,专业研究团队可以沉下心坐在仪器面前只为观察桑树细胞的染色体,微观世界的桑树染色体数量存在较大跨度,因此也演化出了丰富多彩的物种形态。西南大学桑树资源圃有着一千多份桑树品种,在过去一亿年里,桑树基因进化速度约是它所属的蔷薇目其他物种三倍,基因的多样性使得桑树仿佛“生命之树”。西南大学教授何宁佳也在节目里提到,“不能因为我们的利用和开发让它变得单一”。伴随节目热播,“大国之树”官方视频号也在每周固定进行慢直播的衍生陪伴,通过微观镜头下的植物场景、宏观视角的人文景色,为观众带来情绪层面的疗愈力量。
当人在看向树木命运的同时,也在看向自己的未来,为节目提供公益支持的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倡导大家一起保护古树名木、全民共建共享,看似不起眼“无用”的身边大树,却有着超乎想象的生态意义。《大国之树》第二季即将迎来收官期,水哥将与嘉宾深入解锁观众熟悉的城市环境,探究城市生态修复的花样可能。一幕幕真挚且细腻的人文漫谈镜头,会继续带领观众了解身边大国树木背后的历史,再次验证“在年轮中寻得意义”的真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