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晋江多举措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晋江多举措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28 16: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福建晋江,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海洋经济已成为晋江拓展发展新空间、新动能的潜力所在。2023年,晋江市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59.16亿元,同比增长17.1%,晋江市海洋生产总值占晋江市地区生产总值(3363.50亿元)的比重为22.6%。并成功获批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

亮点满满的“成绩单”背后,是晋江市传承发展“晋江经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探索与实践。去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力构建更高水平“海上福建”。晋江市顺势而为,及时出台了《晋江市纵深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小组行动方案(2024年)》,围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健康食品、滨海旅游、港口经济、临海工业等5大海洋产业链(群)发展,细化了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提速推进渔港改造建设、稳步壮大远洋渔业规模等19项目具体任务。同时,晋江市进一步加强产业项目策划,专项列支1000万元支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渔旅融合”类发展项目,立项建设海洋食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鲍鱼科技研学观光园和英林镇沪厝垵村渔旅融合示范等三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加快拓展海洋渔业生产空间、促进渔业三产融合发展。

10月的东石白沙二级渔港项目建设现场异常繁忙,数十量运输车、挖掘机紧张作业,确保项目推进进度。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晋江市先后规划建设白沙二级渔港、围头一级渔港、扩建深沪中心渔港、东石白沙二级渔港、金井围头一级渔港项、深沪中心渔港扩建工程等项目,总投资达11.39亿元。基础设施的持续提升,为晋江市海洋经济稳健发展打造了良好环境,储备了强劲动能进一步提升渔业基础设施。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浪潮中,海洋经济和食品产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晋江市以“敢为人先、爱拼会赢,大胆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加快向“高”攀升、向“智”转型,培优做强海洋健康食品产业,依托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县专项资金,开展“福建优势藻类资源高值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高品质鱼糜的产业化生产线建设”等8个产业化示范项目立项,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促进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目前,该市海洋水产精深加工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在此基础上,推动“引陆下海”,引导一批陆域食品龙头企业开展海洋生物可再生环保塑料制品、海藻果冻等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延伸拓展海陆结合细分领域。

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提升现代海洋产业能级是晋江市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支持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集“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研制”于一体的海洋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并投入试运行。近两年,中心已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4件,培养研究生毕业23名、在读57名,服务企业3家,科技成果转化2项。另一方面,柔性引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举办技术推介会3场、推介33个技术成果,开展技术服务8项、推动成果落地3项,举办海洋经济类研讨会2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晋江市三面临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一直是晋江传统优势产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港口设施的老化、周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让晋江渔港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为此,晋江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为抓手,围绕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的等方面,策划并建设市智慧渔港综合服务平台项目,金井围头一级渔港陆域配套项目(一期)、东石光渺渔业平台、深沪港区改扩建工程等8个项目,深沪渔港港区环保提升项目,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深沪湾水产品精加工及海洋生物科技项目、盼盼食品生产项目二期等5个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8个项目,完成投资5.36亿,成为晋江市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渔港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晋江方案和晋江模式。

“我们以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为契机,着力打好海洋产业体系升级和创新驱动攻坚战,突出‘项目’主线,凝聚合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扩链’,加快突破”。晋江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稳步壮大远洋渔业规模,推动深远海养殖,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和提速推进渔港改造建设,着力打造“海-港-陆”一体化特色海洋产业园区(集聚区),加快海洋与渔业现代化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