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小屋”成为社区居民互助的平台

“共享小屋”成为社区居民互助的平台

来源:新华网 2024-11-22 09: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下,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很多社区办起了“共享小屋”。共享雨伞、共享工具箱、图书角、美发屋……让闲置物品“活”起来正在成为社区新流行。

家门口的共享小屋里都有啥?

放上工具柜,装饰小花园……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多个小区,曾经的闲置空间被悄然翻新,成了便民惠民的暖心空间。位于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的中交江锦湾小区凭借共享百宝箱、共享工具屋、共享理发屋、共享花园、共享图书角这“共享五宝”,在社区里颇有名气。

在武汉市青山区中交江锦湾小区的共享百宝箱,居民领取儿童椅。(新华网记者邓楠摄)

小区正门的背后就是一个装满各式工具的立柜。柜子被划分成不同空间,放置扳手、雨伞、尖嘴钳等常用工具。“居民们经常将家里多余的工具拿来(给大家)应急,网格员记录借用情况,大家都很自觉,工具柜现在积攒了58件物品。”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党委书记蔡晶晶说。

2023年,中交江锦湾小区被纳入青山区“共同缔造”试点小区。在街道和社区的带领下,开辟了共享百宝箱、共享工具屋、共享理发屋等一批共享小屋。

十多平米的共享理发屋,每周二固定开门,客人都来自小区80岁以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师张琳和丈夫在附近经营了二十多年理发店,在社区的鼓励下,免费给老人理发。

在武汉市青山区中交江锦湾小区的共享花园,居民们正在为栅栏涂漆。(新华网记者邓楠摄)

如今,小区的共享小屋扩大成了“共享五宝”。新增的共享花园里,居民们将废弃轮胎、自行车涂上颜色,给花园围上栅栏,喷漆彩绘,形成独特景观;空置的连廊角落有了图书角,居民们捐出闲置的图书供大家阅读,扫描墙上二维码还提供听书服务。

共享小屋集共享工具、共享空间、共享理发等为一体,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利的资源。

“万事皆可解决”的共享小屋

共享小屋具备方便、互助、实用、免费等特点,它的形成少不了街道、社区居委会的统筹安排。

微南互助通中转站。(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20余个小区已建成“互助通中转站”,向广大居民征集闲置物品,建设小区里的共享小屋,在方便居民的同时,进一步增进邻里情与社区情。

微南居民区是“互助通中转站”创始地。这个小区建成已有40年,随着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楼道内堆积了不少闲置物品,影响楼道整洁和消防安全。另一方面,则时常有居民需要使用轮椅、打气筒、维修工具等家中不常见的物品。

发现这一现象后,小区决定集中收集、管理居民的闲置物品,以互帮互助的形式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塘桥街道微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海敏表示,小区组织了一支7人的志愿服务团队服务中转站管理,制定中转站运行方案、物品租借使用规约等制度。目前,“互助通中转站”已经在20余个小区布局,居民进出小区时就能借、还物品。

“都是免费租借,也不需要登记,居民都是自觉归还物品。”丁海敏说。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社区的玩具共享小屋。(新华网记者孙蕾摄)

除了社区牵头管理,也有居民基于需求自发组织的共享小屋。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社区,玩具共享屋为社区儿童带来了许多欢乐。进入小屋,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儿童图书、毛绒玩具、小汽车等。

网名为“桃子妈妈”的网友告诉记者,共享玩具小屋由社区妈妈们自发组织,通过在“社区妈妈会”200余人的微信群里线上线下互动。妈妈们将家里闲置的物品捐赠到小屋,社区的儿童可以共享使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些玩具或图书会被淘汰,小屋既可以使孩子们的玩具得到充分利用,还节约了家里的空间。”桃子妈妈开心地说。

一间小屋十分暖心

共享小屋的出现少不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善意,它的出现也让日常生活多了一点便利、一份温情。

“老人们出门一趟多有不便,他们的理发要求很简单,都是街坊邻居,能帮一点是一点。”每周免费为小区居民理发的理发师张琳说。

自共享理发屋开门,92岁的郭福寿就成了常客,“小区志愿者提前登记,还上门来接,剪完送我回家,剪得又好又方便。”郭福寿说。

在武汉市青山区中交江锦湾小区的共享理发屋,理发师张琳正在为老人理发。(新华网记者邓楠摄)

据介绍,武汉市中交江锦湾小区的1523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800名。曾经,邻里之间相见不相识;有了共享小屋后,居民们的交流互动变多了,互帮互助也多了。

83岁的居民李奶奶独自抚养孙子,生活十分困难,去年9月,李奶奶在孙子上大学前,特意来到共享百宝箱,为即将远行的孙子挑选了一个行李箱。

“之前打气要去隔壁小区,骑车最快也要5分钟,现在小站免费借用打气筒后非常方便,节约了不少时间。”家住北京市平谷区滨河社区的居民王春景说。

雨具、手电筒、打气筒、锤子、扳手……共享小屋提供了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又不是常备的工具,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

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从社区单方向的管理,到社区与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共享小屋的出现反映了社区治理方式的改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表示,通过这种“闲置物品”共享的方式,切实解决了社区居民的“不时之需”,当下虽然“快递到家”已十分普及,而一些老百姓的需求仍然没办法及时被满足,例如修鞋、应急物资等。

共享小屋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居民的部分生活诉求,同时也更低碳环保,让闲置物品重新发挥作用;既整洁了楼道又让社区这个“小社会”有了温度添了温情。此外,社区治理需要让更多的人贡献智慧、共同参与,共享小屋的成功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精心策划与热心服务,这也是“市民精神”的塑造与培育。

对于未来的社区治理,曹祎遐认为有几方面的新趋势:一是兴趣社群的出现。上海的一些社区已经开始做相关“微空间”的尝试,近来社区课程也成了大热门,白领们开始选择在下班后或周末时间通过社区培训、社区活动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二是自发的共建共治共享将会成为更普遍的现象;三是数字化治理将成为精细化社区治理的底层基础,数字技术和AI智能技术会为社区治理提供新质生产力。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认为,城市里的资源相对丰富,社区共享小屋能够起到激活资源的作用,让更多人从中受益。社区通过共享小屋达到资源集聚和枢纽的效果,将人和物组织起来,与社区的公共事务结合,服务居民,惠及群众。

家门口的共享小屋,空间虽小,却汇聚了万千温情,温暖了千万人心。(参与采写:孙蕾、杨有宗)

新华网记者李卓璠 邓楠 黄安琪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