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有多重要:高顿联合微博发起全网热议

终身学习有多重要:高顿联合微博发起全网热议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4-11-12 14: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高顿与微博联合发起的“终身学习有多重要”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关于“终身学习”的讨论持续升温,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众多博主和网友纷纷留言,参与分享,交流学习心得。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市场逐渐关注到年轻人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他们追求更灵活便捷、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尤其是职场人士,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他们需要不断汲取新知、精进技能,保持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它们已经成为推动整个教育行业增长的关键力量。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教育市场总规模达到了5000亿元以上,相比之前年度增长了约10%。其中,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2000亿市场的背后 是终身学习的成长需求

以金融领域为例,截至2023年,持有国际专业认证证书的人员在金融企业的占比已从2015年的5%上升到20%,而这些持证者中,超过70%的人表示,他们之所以能在职场上保持竞争力,离不开终身学习的坚持和实践。

线上下单、随时学习,这些看似简单的变化背后,是多重因素作用在年轻人身上引起的深刻改变。年轻人学习付费需求猛增,学习消费市场的潜力正在迅速释放。考证、考公、考研等领域更是成为重要的知识投资领域。投资于深入、有价值的教育和学习经验往往能带来长远的回报。选择正确的知识来源并为其付费,实际上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对自己成长的坚定信念。

从学习需求到职业发展 如何实现多元化学习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新兴职业。7月31日,人社部门发布19个新职业,从2019年起,人社部门每年发布1至2批新职业信息。而这些职业,大多贴有绿色、智能的标签。这些新职业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职场生态,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在科技的推动下,教育和技能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报告中提到,采用数字化技术,把传统学习模式转变为互动性的多渠道融合模式,是推动中国教育和技能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建议不仅适用于劳动技能培训,也适用于各类职业教育机构。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其实考了四次,第一次由于工作太忙学习时间完全不够,加上工作以后再次进入学习状态也比较难,没有通过,后来调整状态加挤出更多时间学习,最后终于顺利通过了。”她的经验是,根据系统规划的时间进行学习。“当我在系统里输入考试时间和可以学习的时间等信息,它会以考试时间为终点,进行时间倒排,自动规划适合我的课程,搭建学习框架。”

网友口中的系统,其实是高顿早在2017年就已研发上线的智能财经学习平台EP(Epiphany)。为了满足学员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高顿科技研发团队持续迭代升级,已相继推出了EP智能学习平台、Gbot智能答疑、Glive交互直播平台以及Smart school线上线下教学系统等。

近年来,高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科技赋能教育。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学员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学习体验。如,AI智能教师LUCA等创新产品的推出及持续迭代,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

高顿AI智能教师LUCA

面对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高顿积极适应时代变革,不断探索和实践。除智能学习平台外,还通过多年的创新与实践,推动终身学习理念、搭建终身学习体系。为年轻人提供的服务涵盖了财经教育、招考培训、学历提升、国际教育、留学出国、实习实训、图书出版、文旅等众多领域,为学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同时,高顿的在线教育平台,如直播课程、在线题库、移动学习APP等,也成为了年轻人学习的重要工具。据统计,高顿在线教育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不断刷新,他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终身学习常态化 社会才能持续进步

通过多元的学习路径、灵活的政策引导和先进的数字技术,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常态化学习氛围。无论是通过在线课程还是社区学习项目,人们都能在各个阶段持续充实自我,形成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双向驱动。

更多像高顿这样的教育企业,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学习平台,重视每个年龄段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学习机会,为年轻人不断提供支持。

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力量。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共同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