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尾声渐近,深圳5条地铁新线通车任务也进入冲刺收官阶段。新线路在创新科技、智能管理和绿色低碳理念的推动下,全面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不仅标志着深圳轨道交通在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新突破,更展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高度。
随着这些线路的开通,深圳将为市民带来更便捷、安全、环保的出行方式,为智慧城市和低碳社会注入新活力。
技术赋能,打造“智慧建造”新标杆
深圳地铁在建筑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领域不断突破,树立行业标杆。3号线四期坪西站作为国内首座内支撑刚性连接全装配式地铁车站,在国内首次采用“CHC与球头锁”干式刚性连接,填补了内支撑体系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预制拼装应用的空白。车站主体结构装配率达到73%,装配段采用智能化施工装备拼装,具有安全性高、拼装高效、干式便捷连接、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
此外,7号线二期工程作为国内首创采用车站群组化、少人值守管理模式试点工程,通过车站设备功能提升、岗位调整融合,由深大丽湖站作为中心站负责集中监控和管理本群组内车站业务,实现“控员”“降本”和“增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在12号线二期工程中,沙井古墟站成功应用世界最大矩形顶管,是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项目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示范的首次关键性突破,也是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暗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成功实践。此外,12号线二期朗下站是全国首创“内支撑+大分块+全装配式”地铁车站,该站的梁、板、柱等结构均在工厂预制,通过“搭积木”式拼装,实现了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13号线南段工程内湖停车场出入线,攻克国内填海区最小曲线(曲线半径240m)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为后续工程项目穿越填海区的区间隧道工法选择提供了借鉴。
智能升级,为市民提供高效舒适的地铁出行体验
深圳地铁不断拓展科技应用,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深圳地铁即将开通的3号线四期、7号线二期、11号线二期及12号线二期,全面引入国内首创的最小“1米闸机”自动售检票系统,搭配视觉通行检测及导向整合模块,创新运用了基于深度视觉检测技术的通行检测算法,有效提升安全性并减少票务损失,为乘客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在提升安全与便捷性的同时,深圳地铁也在服务设施上进行了重要升级。各线路均新设新一代开放式智能客服中心,采用“一字型”布局,设置自助服务区和低工位特殊服务区,配备55寸超大触摸屏操作显示和深圳地铁自有“AI数字员工客服”,为乘客提供票卡处理、生物票注册等“类人化”温馨服务。同时还提供了远程客服坐席服务,乘客可通过检票机或自助票务机处理票卡异常、儿童票审核和免费通行,打造温情、高效的出行体验,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11号线二期的创新也值得关注。该线路引入了国内首创的虚拟票售票机,可实现虚拟纸质二维码单程票发售功能,使用规则与传统实体圆形“TOKEN”单程票一致,可在不降低乘客可选择票种的情况下,有效解决实体单程票流失问题,减少传统自动售票机数量,推动建设、运营企业降本增效。
绿色转型,助力打造低碳环保型地铁
深圳地铁在绿色低碳建设方面亦取得突破,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作为3号线四期唯一的高架段站点,梨园站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实现了光能的直接转化为电能。其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有效供给车站的照明、空调和电扶梯等低压用电负荷,显著促进再生能源的使用,助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5号线的上水径停车场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绿地碳汇+海绵城市与中水回用+太阳能集热及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等低碳技术的探索,实现了车辆基地近零碳体系建设,建成国内首个近零碳车辆基地。
12号线二期工程车辆采用绿色低碳的永磁牵引系统,是深圳地铁首个全永磁的全自动驾驶项目。该系统采用高性能磁场矢量控制技术,具备快速反应和可靠的空转或滑行保护,预计列车总牵引能耗较异步电机牵引系统降低20%以上,为运营成本的降低与能效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创新措施均展示深圳地铁在绿色发展与低碳交通领域的坚定承诺,助力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今年深圳多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不仅是深圳地铁在工程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也是城市交通建设朝智慧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步伐,多项技术的成功实践更是深圳不断追求创新、勇于突破的见证。深圳地铁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城市交通乃至全球轨道交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