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引领,共筑女性骨骼健康防线——“乐骨行动”助力骨质疏松防治

专家引领,共筑女性骨骼健康防线——“乐骨行动”助力骨质疏松防治

来源:鲁网 2024-10-21 12: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好发、易发人群,在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中数量持续居高,达到了七千万人。

10月20日是第26个“世界骨质疏松日”,防治骨质疏松,共筑女性骨骼健康防线,让我们随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病科主任章振林教授,一起了解骨质疏松的严峻形势与科学防治之道。

骨质疏松危害多,骨折后果很严重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1.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哪?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外伤,仅仅是因为轻微扭伤、颠簸或平地滑倒,甚至是咳嗽、喷嚏、弯腰等日常动作,即引起骨折[2]。章教授指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部位集中在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以及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其后果不容忽视。

2.驼背变矮?警惕疼痛的椎体骨折

据统计,85%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存在疼痛症状,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有可能感到两侧胸部疼痛、下肢放射疼痛,出现脊柱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章教授特别强调,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更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使患者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引起限制性肺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人生最后一次的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主要原因之一,多由突然蹲坐或侧向摔倒受力等所致,可导致老人因长期卧床而引发坠积性肺炎,伴随瘫痪、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

远离骨松不骨折,健康生活强骨骼

针对骨质疏松的预防,章教授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

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

·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充分保证钙、蛋白质的摄入;

· 多晒太阳,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

·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避免增加钙流失;

· 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 及时治疗慢性肠炎、肝炎等可能影响骨骼的疾病。

2.坚持长期、规律、适宜的运动

· 散步、慢跑、太极等负重运动可增强骨骼强度,

· 重量训练、抗阻运动等可增强肌肉功能,帮助刺激成骨细胞发生和肌肉蛋白质合成,从而改善骨微结构、肌肉质量以及躯体功能。

3.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

· 提高房间灯光的明亮度,夜间使用夜灯照明;

· 保持地面平整,没有障碍物;

· 在厨房、洗手间、浴室等场所放置防滑垫;

· 避免使用地毯;

· 使用双面胶或防滑衬里固定地毯,避免地毯滑动;

· 物品摆放不宜过高,方便取放;

· 卫生间设坐厕并安装扶手;

· 床铺和座椅高低合适,方便老年人使用等。

定期检查早治疗,给健康“加骨劲”

1.绝经后,骨密度检查很必要

根据研究,女性绝经后5到10年内容易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Ⅰ型),70岁以后容易发生老年骨质疏松症 (Ⅱ型),并且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增。

由于大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仅表现为乏力、腰背容易疼痛等症状,很多人会将其与日常疲劳或肌肉酸痛混淆,忽视了早期的骨质疏松症。为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并尽早干预治疗,章教授建议绝经后妇女及65岁以上女性每1-2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3]。

2.已确诊,骨质疏松治疗很关键

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章教授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抗骨松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骨质量、增加骨密度并显著降低骨折风险。目前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如地舒单抗)、促骨形成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多重机制药物以及中药类药物[2][4]。

“乐骨行动”持续发力,普及女性骨骼健康知识

为了实现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防控,2024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幸福家庭健康管理促进计划——乐骨行动·女性骨骼健康宣导项目”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组织者培训活动、骨质疏松防治知识健康宣导以及全媒体传播等方式,把骨质疏松防治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广大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共同筑起女性骨骼健康的坚固防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