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屯留区“双招双引”人才基地 领航创新驱动战略新高地

长治市屯留区“双招双引”人才基地 领航创新驱动战略新高地

来源:鲁网 2024-09-30 16: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以来,在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中,长治市屯留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务实的行动,大力实施“双招双引”人才基地建设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是屯留区对新时代背景下区域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路径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风尚

屯留区将人才视为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将项目视为经济跃升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在外人才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作用,全面融合机关单位、优质企业、社会组织、高校院所各方面资源,以“双招双引”为核心策略,探索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的工作新途径。“双招双引”人才基地通过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实现人才与项目的无缝对接,为区域发展注新的活力与动能。此创新模式,不仅体现了屯留区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和精把握,更是区域自我革新、主动求变的生动实践。

驱动新引擎,共筑高端培训平台

屯留区“双招双引”人才基地积极开拓合作新领域,与山西省专精特新企业联合会、中科招商、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集企业能力提升、企业家思维升级于一体的高端培训服务平台,吸引了省内50家企业参加,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重点小巨人3家。培训班在清华大学圆满结课,以参训企业质量高、学员互动热情高、教学内容品质高的特点获得企业家们高度评价。同时,实现了地方、企业、高校、专家的“四联”互动,进一步扩宽了“朋友圈”、增加了“知名度”、提升了“发展力”。

精细服务,树立新模式标杆

依托培训班,屯留区在课程期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成功签署合作协议,引进落地项目两个,圆满达成拓展渠道、优质招商的初衷,为“双招双引”创新模式树立了标杆。一是提供保姆式服务。招商大使专人对先众能源项目全程跟踪,随时掌握进度,提供陪伴服务。无论是初期洽谈,还是选择厂址、配套专项基金,均表现出项目服务的细致性、专业性。二是提供高效化服务。在“烘干蔬菜万亩种植基地”项目多地工程中,联系沟通镇村,陪同实地考察,从6个乡镇中选择最优质区域作为主产区。相关部门组织成立项目工作组、指挥部,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签约6000亩农田,为当地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表示,屯留区良好的招商环境,预计万亩种植目标将提前一年完成,下一步计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田。

高标定位,打造一流人才基地

基地自规划之初,便秉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平台。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创新驱动,屯留区成功吸引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纷至沓来,同时德铭制造、太行药业、葵花小镇、三耐铸业、圣泽科技、晋丞酒业、鑫帆昊农业、卓越金诚等众多本地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循环互促,构建人才与产业良性生态

在“双招双引”人才基地的推动下,屯留区人才工作汇智成海、聚力成峰,形成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今年,成立京长合作首都名医工作室2个,省级名中医专家团队工作室4个;获批挂牌省级“博士工作创新站”三家;长治市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院落地屯留,目前加盟企业26家;正在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重点研发项目3个,对接高校4家;柔性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博士20余人。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优质项目的落地则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这种双赢局面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为屯留区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可能。

面向未来,持续探索合作新模式

展望未来,屯留区“双招双引”人才基地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运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探索合作新模式,通过抓招商、引投资,进人才、壮队伍,扩项目、促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人才、产业的互为依托、共同促进。同时,坚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屯留区高端制造等5条产业链,注重与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知名企业及创新创业平台的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大计,努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推动屯留区乃至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