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区司法局以“重塑信心、回归社会”为目标,建立监督管理精细化、教育矫治便捷化、帮扶救助人性化三项机制,打造“智慧矫正+N”应用场景,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
监督管理精细化。构建“手机定位+雪亮工程+电子腕带”精准监管新方式,形成“轨迹回放、越界预警、行动追踪”的监管网络。搭建社区矫正视频监控系统、远程会议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定位系统、智能打卡系统等全面汇聚的应用体系,实现日常报到、请假外出登记、集中公益活动、集中学习打卡等事项便捷办理和生物特征识别核查。配齐15个司法所移动执法终端,利用矫务通、协矫通APP,推动信息录入、档案查询、警报处理、动态查看等工作“随手办理”,预防和减少矫正对象脱管漏管。今年全区共开展信息核查2.9万余人次,非本地区轨迹92人次,违反规定外出27人次,提起训诫22人次,警告处分17人次。
教育矫治便捷化。建成“燊海舒心”心理矫正室、矫正警示基地、干警教育基地,依托“在矫通”APP、“心岸”APP、“VR体验室”等教育帮扶平台,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的菜单式教育和帮扶服务,实现帮教“自主化”。全面融入心理矫治模块,根据个体差异分阶段提供个性化心理测评,及时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负面、消极情绪,消除矫正过程中的重大风险隐患。今年以来,开展自助入矫21人次、教育学习1700余人次、心理测评64人次,联动监狱民警开展入矫警示谈话和心理辅导227人次。
帮扶救助人性化。实施“连心帮教”工程,对社区矫正对象家庭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包户帮扶,时刻保持“热线联系”,有针对性进行帮扶救助。主动对接人社、医保、企业等部门资源,分析社区矫正对象帮教需求,通过个别谈话、电话等方式向社区矫正人员传递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招聘消息等,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3处。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协调就业安置,提高帮扶矫治的效果,促使其更加顺利地回归社会,今年以来,开展就业帮扶指导152人次,就业推荐27人次。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