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如何破局——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

肉牛产业如何破局——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

来源:经济日报 2024-09-19 16: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牛肉比往年便宜”,是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消费者的共同感受。曾经动辄每斤四五十元的牛肉价格开启了下跌模式。据监测,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批发均价已降至每公斤61元上下。牛肉价格的持续下行让养殖者的收益受到不小的影响。面对整体效益下滑的现状,肉牛产业如何走出低迷?近日,记者走进我国肉牛产业大省内蒙古自治区采访调查。

肉牛产业是我国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支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多年蓬勃发展后,肉牛产业的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行业低迷的原因在哪里?对养殖户、加工企业等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这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牛卖不动了”背后

“这个价格不是很理想,要不再等等?”“能出几头就出几头吧。”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的伊胡塔牛市,人们交流着近期的市场行情。

伊胡塔牛市成立于2010年,依托当地肉牛产业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通辽市四大牛市之一。去年年初,肉牛价格开始大幅下跌。架子牛从过去活牛每斤17元左右降到如今的每斤13元左右。该牛市负责人说,这两年牛市的交易量不如以往,较过去平均值降低了10%以上,大家买卖牛的积极性也不高。

对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杜尔基镇杜尔基嘎查的脱贫养殖户通拉嘎来说,如今最愁的事情是牛犊卖不出好价,家里20多头牛的饲养每天还得花不少钱。“过去一年能卖掉几头牛犊,有几万元的收入。去年开始有点卖不动了,卖了就亏钱。只能等市场行情好些再多卖几头牛犊。”通拉嘎说,有人建议他调整养殖结构,养些育肥牛。不过,养育肥牛需要技术和资金,这也让他十分犯难。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刘建民介绍,杜尔基嘎查有40多户脱贫户,像通拉嘎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其中部分人家里还有贷款压力,好在脱贫户能享受贷款优惠政策。“大家都盼着行情能好起来,也希望能够出台一些优惠帮扶政策,帮助养殖户减轻负担。”

“在我们这里,肉牛是群众主要的生产资料。今年科左后旗雨水大,不少地方洪涝灾害严重,肉牛的口粮直接受到影响,相关养殖户也面临亏损。尽管当下行情不太好,很多养殖户也不舍得亏本卖。”科左后旗农牧局副局长白伟林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优质基础母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一些,下一步将重点做好肉牛和基础母牛改良工作,为养殖户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帮助养殖户提高收益、渡过难关。

肉牛价格下跌也影响到了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开始开展屠宰分割业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屠宰7000多头肉牛。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治涛告诉记者,公司前期以每斤18元左右的活牛价格购买了2000多头架子牛,育肥一段时间后,价格反而跌到了12元左右,企业利润承压。

“我们主要经营批发业务,与过去相比,近期批发价格下降了10%左右。而生鲜牛肉的市场零售价格相对稳定,今年我们准备加大生鲜市场的销售份额。”王治涛说。

内蒙古云上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梅告诉记者,公司主营牛肉干产品,每天需要3吨的原料牛肉,尽管是以进口牛肉为主,但是国产牛肉的比重也不小。随着原料价格下跌,客户也会要求适当降价。“当然价格上涨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我们还是希望价格能够稳定,不要有太大波动。”赵红梅说。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去年以来,牛肉价格下跌情况明显,目前,育肥活牛价格在22元/公斤至27元/公斤之间徘徊,农牧民养殖积极性下降,养殖场户普遍亏损。此外,有些地方出现了屠宰基础母牛的情况,其中不少是能繁母牛,对肉牛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肉牛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今年以来,内蒙古多次组织肉牛产业链企业家专题研究,出台系列措施支持设施畜牧业发展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力支持肉牛产业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发展。截至7月,全区肉牛存栏规模达到850万头,同比增长14%;全区牛出栏103.7万头,增速9.8%;全区牛肉产量18.7万吨,增速10.6%,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多位采访对象也表示,随着秋冬季节和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的陆续到来,牛肉消费也将进入旺季,肉牛市场有望回暖。

理性看待市场承压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表示,牛产业前些年发展较快,与此同时,牛肉进口量也不断增长,产能相对过剩,牛产业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在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副主任、绿色食品创新产业园主任乌云必力格看来,目前大众的消费需求仍有待提振,加上多年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牛肉在老百姓餐桌上占的比重并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伊胡塔牛市牛经纪人刘洪伟从业已有13个年头了。“前些年牛价虚高,目前的行情是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过,调整的过程肯定难熬。”刘洪伟目前主要从事代购业务,帮外省市客户到牛市买牛。

“这两年,一些老弱母牛也会运往外地,走肉牛的销售渠道。现在市场上购买能繁母牛的客户很少。过去母牛一旦怀孕,养殖户是不舍得卖的,要卖也得出高价。由于饲养成本增加、牛犊价格下降等因素,如今母牛怀孕以后,很多人就不敢要了。不过,优质基础母牛的市场价格仍比较坚挺。”刘洪伟说。

养殖户对当下的肉牛市场行情也有自己的看法。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白好斯巴根家里养了100头牛,养牛十多年的他这两年遇到了一些困难,“肉牛市场价格低是主要因素,此外养殖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苞米、饲草料等价格都不低,饲养一头成年牛一天要花费20多元,怀孕母牛成本更高。如今盼着牛价能有所回升,养殖成本能够降低,金融机构也能出台一些相应优惠政策,帮助我们减轻资金压力”。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成福分析,目前,肉牛产业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与需求失衡。近几年国内肉牛产能迅速提升,2023年全国牛肉产量达到753万吨,同比增长4.8%,其中,内蒙古牛肉产量77.8万吨,同比增长8.3%。而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仅为猪肉消费量的11%左右,农村地区的牛肉消费量则更低。加之牛肉价格高于猪肉价格,牛肉消费需求更加受限。此外,肉牛活体销售价格泡沫化严重、进口牛肉持续增长等方面因素也对国内肉牛养殖业产生了较大冲击。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7月,我国累计进口牛肉(不含杂碎)165万吨,同比增长8.5%;进口金额为561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今年7月,我国进口牛肉22万吨,环比上月小幅回升,增加4.76%。

韩成福介绍,受资源禀赋制约,与巴西等主产国的肉牛相比,我国的育肥牛饲喂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进口牛肉因为分割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更稳定、便于进一步加工等特点,对国产牛肉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成为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的首选。

科学养殖化解难题

作为兴安盟科右中旗吴巴根那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巴根那有多年养牛经验。面对低迷的市场行情,吴巴根那的底气主要来自于规模化养殖和科学化管理。

“去年合作社处于保本状态,今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一方面收上来的牛犊价格便宜,而育肥牛价格涨了一些。另一方面我们直接与饲料厂家对接,再加上科学的饲养方式,养殖成本也能得到控制。如今,合作社有育肥牛680多头、基础母牛400多头。”吴巴根那告诉记者,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对肉牛后市充满信心。

“从中下游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端牛肉、品牌牛肉的价格相对稳定,牛肉干等休闲零食的需求比较旺盛。品牌化、精细化以及精深加工是肉牛产业破题的关键。”乌云必力格说。

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内蒙古阿图纳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肉类休闲食品,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是其拳头产品。该公司创始人布赫巴特尔告诉记者,公司的生产运营基本没有受到原料牛肉价格下跌的影响,消费者对品牌认可度比较高,产品价格也相对稳定。

“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可根据客户需求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力争实现全牛销售。目前卤汁牛肉、牛肉筋、即食牛排、果味牛肉干等产品都很受消费者欢迎。”在布赫巴特尔看来,行情低迷是市场现象,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走品牌化、差异化发展路线,“好产品还是能卖出好价格的”。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志毅表示,产业发展既要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也要算好长远账和短期账。在当前市场行情下,要把国内肉牛的优势发挥出来,除了发展牛肉精深加工之外,牛骨、牛皮、牛毛、牛粪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内蒙古沙漠沙地较多的情况,可通过沙水共生因地制宜培育野化牛,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提高牛的附加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肉牛养殖要注意适地原则,注重国内良种繁育,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韩永林认为,优质的基础母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继续坚定改良方向,优化基础繁育母牛群。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种养结合优势,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成本。此外,鼓励引导规模养殖户发展育肥牛,本地育肥、本地屠宰,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表示,内蒙古作为养牛大区,对于全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议继续坚持合理的草畜平衡政策,通过饲草料的科学利用,有效降低成本。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和数智化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通过精准的数字化系统,提高母牛繁殖率、牛犊的成活率和育肥牛的饲养效能。规范管理肉牛经纪人,提升其职业素养。对于普通养殖户而言,主要是优化养殖结构,保留住优质的基础母牛。

“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布局的优化以及相应政策举措的助力,我国肉牛产业依然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刘强德说。

作为内蒙古的养牛大市,通辽市肉牛产业的发展路径值得借鉴。近年来,通辽市顺应肉牛产业发展大势,适应市场环境变动趋势,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坚持“肉是肉、乳是乳”的改良方向,坚持“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架构。尽管当前肉牛产业全链承压,但是通辽市的肉牛饲养存栏量、交易出栏量、屠宰加工量都在增长,深度育肥项目、精深加工项目、数智赋能项目也在增多。

“我们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培育起深度育肥超百万头、屠宰加工超百万头、制品食品达30万吨、规上企业达30家、产值超千亿元的通辽肉牛产业,实现增加值、附加值的双跃升,完成从卖肉牛到卖牛肉、从卖牛肉到卖牛肉食品的三级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说。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迎难而上,多举措提信心,通过补育肥、强支撑、调布局等多种策略提高发展实效,通过补加工、降运费等手段全力补齐产业短板。坚持草畜一体化、种业产业化、养殖规模化、加工精深化、品牌营销多元化,力争2024年全区肉牛存栏量达856万头以上,同比增长10%;牛肉产量达到81.7万吨,同比增长5%;肉牛产业链产值达到800亿元。(记者 余健)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