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教育部首次上线高考志愿信息系统,免费向今年考生开放使用。系统提供专业介绍、志愿推荐、心理测评、就业去向等多种功能,为考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参考。这个系统怎么用?掌握着真实、权威信息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如何在填报志愿上,为考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新闻1+1》连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共同关注高考志愿填报,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高考填报志愿即将开始
教育部首次上线高考志愿信息系统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 宁小华:一方面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部署要求,方便群众办事,另外社会上也有呼声,所以教育部进行专门部署,把它列为今年年度的重点工作。在这个方面,教育部有一定工作基础,特别是在数据和技术准备方面,做了比较大的系统的整合和技术升级。除了部一级的高考志愿参考系统,我们也要求各省高考志愿参考系统进行升级,部省两级志愿参考系统,功能上互为补充,相互链接,共同为考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参考服务。
系统怎么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给出建议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系统提供的信息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虽然这个系统的功能框架比较清晰,也是按照志愿填报的逻辑进行设计,操作上其实并不复杂,里面的功能和数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志愿填报是一种对未来的一个预判,推荐的志愿能否录取,其实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推荐志愿,只是作为考生的一个参考,最终还是要由考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各省正式的志愿填报系统里进行填报。
关于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里提几点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
从主管部门到高校 如何更好提供公共服务?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陈志文:这些年,针对高考志愿填报提供相关服务主要是以地方为主,比如地方考试院、高校,比如深圳考试院招办就组织全市高中做志愿填报辅导,广东考试院组织在广东招生的学校跟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咨询,同时还辅助信息化手段,比如广东在2021年就推出辅助服务系统。以前以地方为主,这次是教育部推出这个平台,并且推进一步做个性化服务,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从高校来说,更希望学校在相关服务,比如专业介绍上,语言不要过度体系化,能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家建议:高校信息是开放的
自己的人生别简单花钱交给机构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
如何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和权威?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 宁小华:我们系统整合了学信网的招生学籍和就业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管理统计的数据,也有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大概分了几类,做了一些差异化的措施。
高校降低本科阶段转专业门槛
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今年,高校打破转专业限制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本身也是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更在乎专业选择这样一种需求,做出的积极回馈。这两年大学生就业受到一些压力,大家在填报上就特别重视专业,此时高校做出回馈值得肯定。更主要的是,学生刚上大学,很多认知是欠缺或者不成熟的,进了大学之后产生了新的认知,那么此时大学再次给同学一个转专业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像上海交大今年提出,“挂科也可以转专业”,具有重大意义。为什么?以前是学习优秀才有资格转,现在是正因为学不好、学不动、挂科了才需要转。此外,不仅转专业门槛有所降低,还有专业全面打通、像医学非医学打通、文科可以转理工、转专业的次数进一步放开,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推进。更重要的是,降低转专业门槛,也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助推器,让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将倒逼高校放弃一些并不适合社会需要、国家战略需要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