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从“风沙地”到“赛江南”——山东聊城位山灌区走访见闻

凉风起,芦苇摇曳,水鸟展翅飞起又落下,激起片片水花。”  近年来,位山灌区积极实施渠道两岸护坡绿化、绿化景观提升,打造“一段一特色、一处一景观”的滨水观光带,建成百余公里防风固沙生态廊道及位山灌区历史陈列馆。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从“风沙地”到“赛江南”——山东聊城位山灌区走访见闻

来源:新华社 2023-11-17 09: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凉风起,芦苇摇曳,水鸟展翅飞起又落下,激起片片水花。山东聊城位山黄河公园的这幅景象,宛若江南。

对于家门口的变化,今年45岁的顾官屯镇莲湖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尚龙感慨颇深。他说:“我小时候,这一片就是‘沙窝窝’,风一吹沙土漫天,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村里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

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是黄河第二大、山东最大灌区。60多年来,灌区引黄河水610亿立方米,为聊城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然而“引黄必引沙”,大量泥沙淤积形成了占地3.5万亩的沉沙池区,涉及聊城5个乡镇、约8.6万人,不少群众因沙致贫。

2016年以来,聊城制定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改善和旅游扶贫开发规划,统筹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成60.3公里的柏油道路和26座大中型桥梁等,结束了这里几十年不通公路的历史。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昔日的沉沙池。(受访单位供图);下图为如今的位山黄河公园,新华社记者张力元摄。

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会忠说:“我们依托占地5000多亩的东沉沙池1号池及周边区域,建成3A级旅游景区位山黄河公园,兼顾了沉沙输水、游览观光、娱乐运动等功能。2018年至今,游客量达150余万人次。”

与好风景一道而来的,是群众的好日子。

“以前种啥也不活,天天守着地发愁。现在地肥了,小麦亩产1300斤,我还可以到公园里打工,一个月多挣三四千块钱呢。”莲湖新村村民王立凤说。位山灌区探索出黄河下游沉沙池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技术,通过把池区清淤堆积的泥沙平整成高地,达到设计高程后,覆盖原状土,并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还耕于民,让泥沙变成良田。

  这是聊城市顾官屯镇莲湖新村的研学基地。新华社记者张力元摄。

灌区还按照“能绿则绿、宜林则林、适树则树”的原则,建起近2000亩防风固沙林、640亩水土保持林等,形成防风固沙屏障体系,一些村庄的“绿叶子”长出了“红票子”。

走进位于西沉沙池中心的于集镇太平新村,恍若置身森林。村党总支书记周润秋说:“全村70%以上的面积被树木覆盖。从治沙到致富,多亏了这些树。”

多名专家为太平新村发展林间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村里逐步发展起林下经济,地下养金蝉、地表种耐阴蔬菜、地上养食用菌……林地亩产值达4万元。

村民周脉双说:“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就有城里人到我们村露营、采摘,村里热闹得很,我们的农产品根本不愁卖。”

近年来,位山灌区积极实施渠道两岸护坡绿化、绿化景观提升,打造“一段一特色、一处一景观”的滨水观光带,建成百余公里防风固沙生态廊道及位山灌区历史陈列馆。

记者在陈列馆看到,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灌区巨变,而这两年的照片中,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记者张力元)

(张力元)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