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 | 全国绝技展演中的“天津元素”

为了展示绝技,无人机集群编队为本次大赛特别设计了一个作品──“飞龙绕塔”。2012年,田树豹创办了木缘轩传统木匠工作室,用纯榫卯工艺制作微缩传统农具、车辆和市井民俗一些老物件。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 | 全国绝技展演中的“天津元素”

来源:天津日报 2023-09-19 08: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

无人机集群编队作品“飞龙绕塔”。 图片由受访团队提供

木制榫卯工艺品。 本报记者 姜宝成 刘欣 摄

泥人张彩塑工艺品。 本报记者 姜宝成 刘欣 摄

  麻花技师现场制作麻花。 图片由受访团队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高手聚津城,绝活齐亮相。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专业赛事精彩纷呈,绝技绝活表演,亮点频现。本届大赛将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交流活动相结合,其间安排现场展演30项具有传统特色的绝技绝活,由专家和观众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无人机集群编队、木工榫卯工艺、泥人张彩塑、十八街麻花,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这4个来自天津的绝技绝活,听幕后故事,赏现场风采。

无人机集群编队:

用科技点亮祖国的“硬核”浪漫

“首先,请大家猜一猜,成千上万架无人机在空中组成各种图案,需要多少人来操控呢?答案是:只需要一个人。”

“无人机‘飞龙’在盘旋至天塔塔顶后,变化为一面五星红旗,在夜空中冉冉升起。”

“从硬件到软件,我们的无人机实现了自主可控。”

昨天下午,在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展演现场,来自一飞智控团队的展演人王子峰对“无人机集群编队”项目进行解说。看着大屏幕上绚烂惊艳的无人机群表演,观众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无人机集群控制融合了先进技术,操作手提前设定好任务程序,无人机群可以自主实现对环境的感知、自主决策并完成复杂的编队任务。上千架无人机在空中编队表演对无人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厘米都不能错,否则不仅影响整体的画面效果,甚至可能发生碰撞。”王子峰说,无人机集群编队采用了实时差分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各种通信方式的融合和算法,无人机群在空中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水平。

无人机集群编队表演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首先,要进行创意策划和平面设计,然后,进行3D构图和模拟演示,接着,就是“刷灯”,形成绚烂的彩色灯效,最后,由运营团队进行现场摆放准备、执行表演。

为了展示绝技,无人机集群编队为本次大赛特别设计了一个作品──“飞龙绕塔”。它最大的难度在于上升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建筑物的阻挡,以及电视塔本身发射信号的影响而造成无人机之间通信不畅,无法知道“队友”的位置。因此,这是一个具有技术难度的设计创意。

经过团队攻克一项又一项难关,9月16日晚上,“飞龙绕塔”在天塔得以实现。

为什么要编排这么一套风险极大、难度极高的非商业性表演呢?王子峰回答:“我们就是要亮出我们的绝技,并借大赛的平台证明中国的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水平遥遥领先!”

田氏传统木匠技艺传承人田树豹:

将榫卯工艺精妙融合进微缩作品

“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架龙骨水车模型,按照1:10的比例还原制作。别看它个头儿小,却有200余个细小部件,完全由榫卯结构拼接而成。”

9月16日下午,在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展演活动现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田氏传统木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田树豹,一边转动着水车的齿轮,一边给观众们介绍榫卯结构的精妙,折服在场评委和观众。

田树豹是地道的津南人,出生在木匠世家,从小就在木头堆中摸爬滚打。“田氏传统木匠是从我太爷爷开始,以传统民俗家具和农具制作为主,直到现在这些也是我一大部分的工作内容。”田树豹说,“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木工技艺产生了兴趣。16岁时,姐姐出嫁,我亲手打造了一整套木制家具当她的陪嫁,现在想想都觉得骄傲。”

田树豹49岁那年,看着家中零散的木料,一个念头在心里产生──现在的家具大多用钉子或胶,榫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能不能用榫卯工艺还原木制车具、农具。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成功用传统榫卯工艺,按照1:10的比例还原制作了一辆独轮车。随后,他又成功制作了龙骨水车和明清轿车,这两件作品在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都拿到金奖,这坚定了他深研微缩木艺的信念。

田树豹的微缩木艺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全都是难度极高的榫卯结构,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相和得严丝合缝。在制作过程中,对木料的处理更是他的绝招。木料的应力问题一直是木结构工艺品制作的一大难关,而田树豹对木料变形有着独到的解决方法,看过的人无不称赞。

2012年,田树豹创办了木缘轩传统木匠工作室,用纯榫卯工艺制作微缩传统农具、车辆和市井民俗一些老物件。田树豹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传统木艺的灵魂──榫卯工艺融合到微缩作品中,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木结构工艺,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泥人张彩塑工艺美术师赵阳:

当“80后”“碰撞”泥人张

以“塑”为基,“绘”而传神,这就是从清代传承至今的泥人张彩塑,科班出身的赵阳被这些彩塑作品深深吸引。

“因为我大学读的是天津美院雕塑系,学习的是西方雕塑,注重写实结构,而中国的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和气势,泥人张彩塑能够有机地把这两者结合,使作品既有神韵而且十分逼真,所以毕业后就学了泥人张彩塑。”“80后”赵阳是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美术师,从小看电视剧《西游记》长大,一直期待着能亲手捏出孙悟空的形象。

“细致的面部表情,神态的灵动变化是泥人张彩塑中呈现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及时捕捉人物刹那的神态并在细节处反复勾勒、揉捏出来。略有倏忽就会失去最初的韵味。”在这次绝技展演中,赵阳带来了韵味不同的三个作品,第一个《敢问路在何方》,就是再现了电视剧中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神态。

除了参考经典版《西游记》电视剧,赵阳也会反复观摩中国传统壁画连环画,希望呈现出一个自己感悟出的新形象。“我来到工作室后,对传统彩塑的一个尝试就是《齐天大圣》,做完以后有幸被六小龄童老师收藏了。”赵阳说,孙悟空的形象不要拘于一个形式,如何突破空间约束让孙悟空腾云驾雾飞翔起来,这在泥塑里其实是很难表现的,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

泥人张彩塑艺术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艺术,创作风格自由灵动,题材丰富多样,并不断融入时代的潮流。这在赵阳带来的新派作品《我们的新时代》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作品体现的是新时代新农民喜迎稻蟹双丰收的景象,小孩子怕被咬小心翼翼捏着蟹脚的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赵阳还将参加闭幕式的绝技演示,对于他而言,这次技能大赛的展演就像一场毕业答辩,“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不仅是题材上的创新,最主要是思路上的突破,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赵阳说。

麻花技师王洪德:

色香味形俱全 麻花制作有绝技

天津是传统美食小吃的天堂,老字号商铺数不胜数,其中,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深受人们喜爱。手工搓制麻花的制作技艺是品牌百年不变的坚持,也是桂发祥的核心技术。

一根小小的麻花制作,需要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断条、对条、搓制成形、炸制等20多道工序。从业30余年的麻花技师王洪德,是传统制作技艺的第四代工匠。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较全国各地其他麻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夹馅麻花,制作技艺非常考究,今年参评“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

“麻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选料就得精细,主料有面粉、植物油、桂花和白糖,还有十几种小料。”9月17日,在现场展演中,王洪德一手拿过对好的条,一手搓起和好的馅料,将其均匀裹于条中,左手推之,右手收之,双手提起,最后一掐嘴儿,便出来了紧致有序、条松而不懈、馅溢而不散的“艺术品”麻花,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待油炸出锅后,呈现内外通透的金黄色,形态周正匀称,顶端开出“石榴嘴”,只是看看,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分紧七分松,双手一提自然成。”王洪德说,手工搓制麻花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讲究,角度、速度、力度都要紧密配合。一搓、一推、一提、一拢、一顺,环环相扣,拧出的麻花造型要整体周正匀称、拧花分明,每节都呈现出葫芦的样子,色香味形俱佳。

炸出的麻花要“酥脆香甜,久放不绵”。王洪德和研发人员一次一次地实验,不仅开发出了很多麻花新品种,也摸索出规范麻花外观的新技术。王洪德说:“每一次微小的改变都能导致麻花的不同。原料批次不同、温湿度不同,甚至每一位技师的手法不同,都能导致最后麻花造型以及口感的改变。”(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徐丽 徐杨 廖晨霞 曲晴)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