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2月1日消息(记者任重 通讯员 韩雪冰)农历兔年的元宵节将近,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长巷村的“晋祠桂花元宵”非遗传习所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时看到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人员进进出出,还有不少人排队翘首以盼,只为那一口软糯清香、甜而不腻的老味道。
保持传统“老味道”的桂花元宵(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晋源区广为流传的晋祠四宝之一“元宵蛋蛋”指的就是晋祠桂花元宵。晋祠桂花元宵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制作历史,凭借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晋祠桂花元宵一直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
在位于晋阳大道西的加工车间内,3台3米多高的自动石碾机轰隆作响。旋转的石磨一遍遍碾压着晾晒好的江米。72岁的晋祠桂花元宵技艺传承人韩福元与6岁的小孙子韩洪杰一起熟练地滚着元宵。受家人影响,韩洪杰在磨坊里长大,1岁半就学会了“滚元宵”。
桂花元宵的制作车间(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韩福元介绍道,“一泡、二淘、三晾、磨米、炒作、做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韩福元在碾米、炒制馅料等工序中,引进了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凭借对晋祠桂花元宵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仍保留了石磨碾制、“六蘸六滚”等古法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
元宵机器正在滚制转动(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桂花馅儿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放到江米粉中,随着自动滚制元宵机器的转动,江米粉慢慢地沾在桂花馅儿表面,逐渐变圆、变大,直到滚成乒乓球大小,可谓“形如珠玉色如霜”,一颗颗地道的晋祠桂花元宵“滚”制而成。
桂花元宵坚守传统味道(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在坚守传统味道的同时,晋祠桂花元宵也在提升形象、扩大辐射半径。晋祠桂花元宵第五代传人韩伟的手机铃声不断,大多数是订购元宵的。韩伟介绍,今年晋祠桂花元宵提高产量,产量翻番,自腊月十二开始,28个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生产,每天可生产十万余颗,约四五百箱、上千盒元宵。
同时,晋祠桂花元宵也在推陈出新,开发出沙棘口味的新品元宵,尝起来酸甜可口,清香解腻。还有更加健康的低卡元宵,用木糖醇替代白糖,深受年轻人喜爱。
对元宵进行称重(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多年来,凭借技艺的坚守和始终如一的品质追求、初“芯”,晋祠桂花元宵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如今卖到了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产品供不应求。韩伟说,“一到过年,很多身在外地的游子就会线上订购。依托冷链物流、航空快递,晋祠桂花元宵可直达全国各地。”
元宵将至,桂花元宵特别畅销(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作为非遗项目,在韩家人的引领带动下,晋祠桂花元宵生产制作正向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规模化迈进,“元宵蛋蛋”越滚越大,滚成了当地人的“甜蜜产业”“幸福产业”“致富产业”。在产业带动下,当地民众获益良多,制作元宵的人一家挨着一家,有的专业碾米磨面,从事原料加工;有的在街头摆摊设点,现滚现卖;有的带着自己的团队,进企业单位现场制作……不一而足。
桂花元宵的制作技艺目前传承到了第五代(央广网发 杨润德 摄)
不吃“老味道”,就不算是过十五。元宵节将至,晋祠桂花元宵成为市场“香饽饽”,香甜在唇齿间驻留,也留下了太原人味觉里的温暖记忆。
(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