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之美,造百姓之福

东方白鹳飞临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在此过冬、休憩。迈上新征程,合肥将持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山水工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把生态文明更加植入人心,让美丽合肥更加步履铿锵。

用生态之美,造百姓之福

来源:央广网 2023-01-16 09: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董铺水库池杉林。刘庆桥 记者赵瑞瑞摄

东方白鹳飞临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在此过冬、休憩。记者张大岗摄

  环巢湖大道秋色。记者郭如琦摄

在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老工业搬迁改造区域内,经过规划建设的青年创意田园已成为合肥青年人和市民游玩度假的休闲地。解琛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放眼庐州大地,湿地保有量1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36%,森林蓄积量1006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

再看我们身边,一座座荒山染绿,一条条河流变清,一片片蓝天常驻,一排排绿树成荫。在这座城市中,绿色串联成一幅幅美好图景,愈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用生态之美,造百姓之福。合肥正交出一份份绿色生态答卷。

治得清波荡漾

作为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合肥将巢湖综合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初步探索出一条大湖治理保护的新路子。八百里巢湖向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绿色“成绩单”。

蓝藻水华一直是巢湖湖泊治理的难点。曾几何时,天气一热,蓝藻就会疯长。“过去站在岸边,老远就能闻到蓝藻发出的刺鼻气味。远远看去,水面绿油油的,很叫人心疼。”巢湖蓝藻打捞队的许业贵感慨道。

如今,徘徊在湖岸栈道,清冽的湖风夹杂着泥土的清香让平凡生活多了一分惬意。

在市生态环境局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22年4~10月,巢湖湖区蓝藻水华最大面积、累计面积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53.05%、50.14%,为近五年来最小。巢湖富营养指数降幅超过近五年之和,连续两年消除蓝藻异味。

这背后,有着政府治藻的决心与魄力,也有无数人的努力和热爱。

从实施“人海战术”——每天出动百余只船、千余人打捞蓝藻,到如今综合运用科技、生态、工程等措施防治蓝藻,合肥的蓝藻治理之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

许业贵在巢湖边长大,曾是一名“水上漂”,靠水吃水,打鱼为生。巢湖“十年禁渔”后,他上了岸。“我怀念在巢湖水上的生活,船在波浪中摇晃的节奏感,所以我又回到了巢湖,不同的是这次打的不是鱼,而是蓝藻。”

从打鱼到打捞蓝藻,几字之变,却见证着巢湖治理的历史性跨越。

蓝藻治理不会一蹴而就,但在“一抓到底”的决心下,这道世界性难题,似乎也不再那么难了。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再造一湖清水。

春节将近,在巢湖边,仍有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轮班坚守河道,巡河、清淤、打捞垃圾,守护河湖岸线。

69岁的姜清泉就是其中一员,15年来,他风雨不改,守护着这方生养自己的水土。

“志愿队里大多是义城街道退休老人,今年我让他们都回家过年。我想好了,守着这片湖,跟它一起过年。”

筑起生态屏障

在合肥,湿地既是环巢湖河流湖泊的纵横交错,也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湖光水色,城湖共生的理念早已刻进了城市的肌理。

冬日的十八联圩湿地,芦苇摇曳,水鸟翱翔,33座“生态渗滤岛”散布其间。

十八联圩湿地中部的湖泊湿地原本是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肥东县长临渔场,底泥氮磷污染严重,鱼塘内湖水长期受到影响。而“生态渗滤岛”的到来则像是一个沙漏,净化污秽,滤出涓涓清流。

“这些小岛底部铺了防渗膜,中间是塘底淤泥,上面种植水杉、乌桕等乔灌木,植物根系会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也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生态渗滤岛、季节性草滩、湿草地、芦竹沼泽的形成,2022年7月,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宣布完工,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它们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筑起一道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湿地之变,为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2022年11月10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合肥被授予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份“沉甸甸”的证书,代表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合肥将努力把环巢湖十大湿地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地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打卡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合肥湿地总面积达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5%。湿地早已成为合肥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湿地,享受湿地为一座城市晕染的勃勃生机。

守住蓝天白云

“去年,合肥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22年,合肥PM2.5平均浓度为近十年来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率创十年来新高。

过去一年里,蓝天逐渐成为合肥的标配,“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多。

2022年以来,合肥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排查整治扬尘污染问题1286个,整改3935处裸露地块;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常态化开展柴油车路检。

减排放,增效益。合肥市一直坚持“一减一增”两条腿走路。2021年,单位GDP能耗完成省定下降3.2%的年度目标,位居全省最低,每度电创造GDP达25.7元,远超全国13.76元/度、全省15.82元/度的平均水平。

为增效益,合肥大力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现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重点企业326家,实现产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20%。持续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战新产业”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近年来,合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完成四方化工、氯碱化工、丰乐农化等停产搬迁。与此同时,全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面供应国六汽柴油,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5.8万辆,推广新能源车辆5.6万辆。

运用科技手段,合肥还启动“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平台建设,建成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围绕协同共治理念,实现环境问题的统一监管、调度,助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投眼有翠色,附耳有清风,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蓝天白云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致,也是百姓幸福的应有之义。迈上新征程,合肥将持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山水工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把生态文明更加植入人心,让美丽合肥更加步履铿锵。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