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增温2℃或将导致小麦价格峰值增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联合国内外13家科研机构开发了一个基于全球环流模型、小麦生长模型和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的集合模拟方法。结果显示,全球2℃的增温可能造成小麦价格峰值增加,提升低纬度国家的主粮自给是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

研究显示:增温2℃或将导致小麦价格峰值增加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8-23 10: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联合国内外13家科研机构开发了一个基于全球环流模型、小麦生长模型和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的集合模拟方法。结果显示,全球2℃的增温可能造成小麦价格峰值增加,提升低纬度国家的主粮自给是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

这一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天一研究员联合皇家荷兰气象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联合开发的。结果于8月19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子刊《一个地球》上。

研究人员介绍,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2℃增温下,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可以有效抵消增温导致的产量损失,未来全球小麦产量或出现少许增加(约1.7%)。但是,产量增加并不会使得全球小麦价格降低——处于中高纬度小麦出口国的产量增加,而处于低纬度小麦进口国的产量减少,这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供需缺口,加深了传统小麦国际贸易格局,导致全球小麦价格峰值提升6.2%。区域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未来2℃增温下,当全球小麦产量处于低谷时,位于低纬度且人口众多的小麦进口国的消费者价格增幅将普遍超过位于高纬度的小麦出口国。这不仅增加了小麦进口国家人口的生活经济负担,也不利于这些国家的主粮自给能力的建设,使得它们在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上处于被动局面。

张天一介绍,目前气候变化的小麦影响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模型不确定性上,“但产量仅是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国际农业贸易也是全球众多国家保持粮食供给的重要手段。因此粮食安全的其他维度,如农产品价格、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同等重要,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

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研究人员提示,在2℃增温条件下,如何适当提升低纬度地区小麦进口国的主粮自给能力是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由于国土面积、资源可利用度和发展历史等原因,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结构、粮食种植技术积累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在未来大型国际农业合作项目中,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需求不亚于农产品贸易合作——通过农业技术合作,提升战略合作国家的主粮自给能力,是未来国家间农业领域的重要合作方向,有利于保障全球气候变化脆弱地区的粮食安全。(记者 齐芳)

(齐芳)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