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但如今,一股股全球化的逆流正多方汇聚,全球化本身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可以说,全球化正面临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如何防止世界格局失衡引发国家或区域之间的冲突?如何更好地使全球化服务于人类发展?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又应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作者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历程,总结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的特征,重温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尝试探索一条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发展路径,将中国的力量和智慧贡献到全球治理中。
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是长久之计,改革和创新全球治理体系也非一日之功。这本书结合国内外热点话题,如“一带一路”、中美关系、中欧关系,通过为21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开出“战略药方”,希望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参考,为政治、国际关系专业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群体提供宏观视角。
精彩书摘
序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确诊病例已超5亿(截至2022年5月本书定稿之日)。各地疫情的“反复无常”,让新冠肺炎疫情何时结束成为未知数。在与病毒的赛跑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疫情或将永久改变全球化发展进程。随后,俄乌危机爆发,成为2022年首个“黑天鹅”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欧洲安全秩序及世界秩序遭受冲击,世界陷入更加不安全的境地,关于“全球化终结”“新冷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讨论也不胜枚举。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下,战争阴霾笼罩着世界,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时刻。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变局,也成为一个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新命题。
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若追根溯源,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以1492年欧洲国家对新航道的开辟为起始点。在我们与耶鲁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韩森的一场云对话中,她提出,全球化在哥伦布之前500年就开始了。1000年,目前所知维京人向北美洲航海的最早时间,为全球化的开始。韩森把宋代的中国称为“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地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激发了人类对未知新大陆的探索热情,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随后的工业革命则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全球市场迅速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时空距离瞬时被压缩,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60—2020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从约1.39万亿美元增长到约84.71万亿美元,增长了约60倍。
然而,在全球化繁荣景象的外衣之下,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鸿沟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最富有的2153人拥有的资产超过了最贫穷的46亿人的总和。而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0年来,美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稳步上升,2018年,美国基尼系数攀升至0.485,贫富差距达到50年来最高水平……贫富差距悬殊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全球稳定,更成为滋生民粹主义,形成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关键诱因。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过:“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带来的悬殊差异。”正如我们开头所言,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不会是线性的,而是时而前进,时而徘徊甚至倒退。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使不同国家产生利益交织,各个国家在这个相互联通的网络里形成了更深的相互依赖和更多的共同利益。虽然今天的全球化遭遇了挫折,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其发展框架有所改变,但我们相信,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全球化时代也不会终结,经过自我修复与调整,全球化将再次回归正确的轨道。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因此,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从2008年中美通过G20(二十国集团)加强合作,力挽狂澜开始,中国已经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追随者逐步转变为全球化的反哺者。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都是中国为推动全球化发展而做出的积极尝试,显示出中国正在努力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其实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全球化的继续前行需要新动力、新思路、新模式,并纷纷开始探索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的新路径。从全球化顺利推进的角度看,各国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解决全球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缩小富人与穷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2008年,我们创办了全球化智库(CCG),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当年,“全球化”一词还颇为敏感,经过十余年的耕耘与坚持,如今,推动全球化已经成为国家高层的共识。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在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场合向世界表明中国支持和捍卫全球化的坚定立场。
全球化智库(CCG)成立的这些年,我们潜心研究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汇聚国内外一流学者的洞见与思考,在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逆全球化思潮出现的关键时刻,相继推出了《全球化VS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全球化:站在新的十字路口》、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onsensusor Conflict?—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等多部中英文著作。我们连续多年举办“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等多个智库活动,这些活动陆续成为品牌,搭建起政商学各界沟通的桥梁,推动全球化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在凝聚社会共识,中国参与及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们还定期邀请长期潜心学术、钻研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中外学者,长居政坛、深谙国际政治的外交家,叱咤商界、带领企业走出国门的行业翘楚,乐于奉献、心系全人类福祉的国际组织代表等各界有识之士,探讨全球化路在何方、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等重要议题,为全球化前行之路拨开迷雾,廓清本质。此外,我们行走于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美国国会山、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场合为中国发声,为促进全球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凝聚共识,降低各方对中国的误解,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做出努力。
2016年11月8日,以“美国优先”口号贯穿整个美国大选的特朗普赢得了过半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有评论将其政治立场描述为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我们隐约感觉到,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时代马上要到来了。几年间,我们亲眼见证了在特朗普疯狂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美国发动的“贸易战”硝烟弥漫全球,全球科技、移民、人文交流等方面障碍重重,中美关系跌到历史冰点;英国完成了让全球震动的“脱欧”,欧盟区域一体化努力遭遇重大挫折;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世界正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些质疑甚至否定全球化的声音在不停地鞭策着我们反思与剖析全球化,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中寻求推动全球化走向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发展之路。
作为2022年首个“黑天鹅”事件,俄乌危机爆发更是被广泛视为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美国前任驻华公使、尼克松访华的美方代表团首席翻译傅立民认为,我们正在见证后冷战时期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过去,以及其他世界秩序的历史性转变。此外,面对世界分裂和对抗明显加强,一些西方人士评论认为21世纪一二十年代看起来很像20世纪30年代,而关于俄乌危机是否终结全球化、是否为新冷战或第三次世界大战开端等也被广泛讨论。
我们即将付梓的《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全书共分为十章,其中,第一章总领全书,涵盖了本书各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第二章关于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基于大量的文献梳理,我们提出从技术与人本两个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尝试给出全球化的定义,并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的特征。第三章主要总结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我们国家正逐渐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
从第四章开始,我们尝试探索一条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提出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三大支柱分别是人本全球化、开放性的区域主义以及全球的共存与共治。七大路径具体涵盖:第一,以“人本全球化”为切入点,凝聚全球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的力量,沟通全球,构建共识;第二,在“筷子文化圈”基础上推动建立亚盟,通过推动区域性的、更高标准的一体化新安排,带动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最终实现新型全球化;第三,以“一带一路”夯实新型全球化的欧亚基础,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化发展,填平东西方发展“洼地”,实现全球化再平衡;第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创新,搭建更具代表性的全球治理平台,推动全球化向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向发展;第五,加强与欧洲国家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加强与欧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实现中美欧大三角关系的有效平衡,为全球多边合作注入动能,为全球治理奠定新的基础;第六,构建与美国的“新型大国G2关系”,站在全球负责任两大强国高度,以全球75亿人为重托,加强双方在气候变化、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第七,积极创新全球治理体系,主动分担全球治理责任,在现有全球治理机构改革中发挥更多作用,倡导基于“共治”理念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打造“东西共治”“全球共治”的新格局。
我们深知,要实现上述全球化探索与创新,其时间长度和跨度必然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我们和国际上多层面参与方付出更多的努力。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不断变化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发展壮大将使中国的国际行为深刻地影响全球化的未来。随着世界对中国期待的不断上升,中国的智慧与方案将在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全球化不可避免的波折与起伏,我们需要同其他国家尽可能多地去寻找利益共同点,以合作共赢的理念追求更多、更广、更深的合作,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推动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公平、多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博士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 苗绿博士
2022年5月
(吴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