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年轻“新农人”成为种粮生力军

对于种植经验不足的年轻农户,要培养带动一批年轻的技术能手,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提升种粮信心,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加大对涉农院校高水平前沿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破解粮食安全“卡脖子”难题,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高优质良种自给率,用中国好种产出中国好粮。

让更多年轻“新农人”成为种粮生力军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7-11 08: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专家点评】

广袤田野上,年轻人大有可为。当前,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80后、90后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粮食种植、稳产增产的“生力军”。保障粮食安全,回答“未来谁来种粮”问题,关键在于不断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多措并举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种粮大军,自觉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增强新农人荣誉感,让“泥饭碗”变成“金饭碗”。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应加快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应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农民学员积极参与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其种粮技能;另一方面,打通职业农民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构建融学历、资历、业绩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等指标为一体的职称评审量化考核标准,让“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农民成为真正的农业专家,激发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特别是不断增强年轻人对农民职业身份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达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要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更多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提高新农事科技含量,让农业成为能增值的产业。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科技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关键是要大力推广科学种田,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挑上致富金扁担。一方面,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及时追踪农机的行驶轨迹和播种状况,定期监测农田土壤成分及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实现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无人化生产,提高粮食种植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继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发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等有关单位补充科技特派员后备库。对于种植经验不足的年轻农户,要培养带动一批年轻的技术能手,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提升种粮信心,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

贯彻新农“保”政策,让农粮成为受保护的对象。保障农民粮食经营收益,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也是提高年轻人种粮意愿的基础。当前,既要完善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补贴政策,扩大粮食保险覆盖范围,实现粮补和粮保政策“双管齐下”;又要统筹做好农资价格监管调控工作,强化农资行业价格链整体协同,有效维持农资市场价格秩序;还要完善粮食收购价格制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协调解决收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挥新农科优势,让农学成为热门专业。加强涉农院校专业建设力度,通过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农学专业,让学生更加关注和了解种粮一线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新农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和担当。另外,加大对涉农院校高水平前沿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破解粮食安全“卡脖子”难题,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高优质良种自给率,用中国好种产出中国好粮。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