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4月25日消息(记者张伟 通讯员王勇)四月牡丹,花开成海。连日来,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街道社区及其周边村广袤的田野里,近万亩牡丹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尤其还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300余户涉地群众每年每亩固定分红1300余元。同时,在驻村工作队帮助协调下,180余人入园务工,人均年收益1.5万元左右……
合阳县坊镇牡丹园(央广网发 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21年以来,合阳县把建优驻村队伍、配强帮扶力量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根本保障。414名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被派驻到合阳县215个村,分别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乡村振兴指导员。从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再到产业基地,他们带着感情、扑下身子,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掀起了驻村帮扶工作的热潮,按下了村庄发展的“加速键”,为助力高质量建成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奠定坚实基础。
选贤用能 把精干的力量派上去
在合阳县新池镇南沟村,提起驻村第一书记张华海,村民们纷纷赞不绝口。南沟村是合阳县有名的红提葡萄种植村,张华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来合阳的农技专家,为此,合阳县安排张华海担任南沟村第一书记。2021年7月到任至今,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他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帮扶资金200万元,与学校二级单位联系购买社区农产品20余万元,与学校研究生助力团联手帮助村民销售葡萄3万余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现场为种植户指导葡萄管理(央广网发 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合阳县始终把配强配好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坚持个人提、部门推、组织审,注重从后备干部中优先选派,把组织能力强、执行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五强”党员任命为第一书记。坚持统筹兼顾、按需选派,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123个“五类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3人、工作队员191人,对其他村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100人,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坚持定村、定人、定标、定责“四定”原则,结合创建示范村、重点村等村情实际,做到人村相宜、人岗相适。
2022年一季度驻村帮扶标兵受到表彰 (央广网发 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同时,合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组建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和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三团一队”,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14个,推广实用技术60余项。与江苏镇江新区两地组团开展互访,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赴镇江新区挂职培训学习。围绕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延伸加工、就业社区工厂和创业培训等,实施苏陕协作项目13个、合作项目2个。与省国企合力团建立产业帮扶长效机制,实施合力团项目6个,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深度衔接。
严格考核 把有力的机制建起来
414名精兵强将派下去了,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合阳县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最大限度激发驻村帮扶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行组织关系、学习教育、管理考勤、工作吃住“四个在村”,建立驻村干部实绩档案,推行每周五天四夜驻村工作、每月遍访一次脱贫户或重点监测户的“541”管理,实行“三评三考一挂钩”考核办法,落实“十不准”“八必访”要求,严格下村签到、驻村纪实、工作例会、在岗抽查、提醒约谈等制度,推动驻村干部主动作为、高效履职。镇(街道)党(工)委每月听取驻村汇报,定期开展工作抽查,派出单位实时掌握动态,确保帮扶工作落得实、干得好、成效显。
合阳县路井镇西王社区驻村工作队走访脱贫户(央广网发 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合阳县出台关心关爱驻村干部绩效奖励、减负减压等11项制度,全面落实驻村干部待遇,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照每人每年、每队每年各1万元标准及时拨付,共拨付1928万元。按照标准落实驻村干部生活补助、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组织健康体检、开展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慰问活动,开辟因公受伤、因病住院诊疗通道等,做到日常生活关心、重要节日关怀、关键时刻关爱。
此外,当地成立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合阳县划分为东西片区,由县委书记、县长分片督查、按区督导,实行12名县级领导兼任镇(街道)第一书记制度,每月召开驻村帮扶协调会,扎实推动驻村帮扶落实落地。坚持日暗访、周约谈、月通报、季研判,共通报、约谈、诫勉谈话48人,召回调整13人。细化驻村干部考核细则,每年开展驻村干部述职评议,打分排名,比出差距。县级财政共列支1053万元,重奖优秀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各类先进典型。强化“三项机制”导向,共提拔重用一线优秀扶贫干部96人,形成了人往一线走、心往一处想、事往一流做的干部选用新导向。
因地制宜 把发展的步子迈起来
春光乍好,合阳县王村镇尧头社区的田野上,绿莹莹的金银花迎风摇曳,长势喜人。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尧头社区先后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金银花产业,种植第一年每亩纯收入2000余元,2020年到2021年每亩纯收入7000余元,在采摘高峰期每天可安排400名富余劳力,每年劳务工资超过百万元。
合阳县委书记邓宽社(右三)在洽川镇王村指导驻村帮扶工作(央广网发 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经济强村,产业富民,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围绕这个突破口,合阳县因地制宜,广大驻村工作队员因村施策,积极帮助所在村制定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让合阳的乡村振兴工作出现了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喜人景象,涌现出了一批农村改革的明星村、帮民致富的先锋队、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金峪镇沟北村驻村工作队率先推动村集体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达1700万元,户均总分红2200元,“合作经营+现代农业+服务创收”的沟北模式被树为全国典型。王村镇坊社区驻村工作队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阳光产业”,建成陕西省首家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辐射带动周边建成联村光伏电站21个,截至2021年底,实现光伏收益7000余万元。路井镇孟庄社区第一书记冯会奇,利用直播带货,助力消费扶贫,解决了黄桃等农副产品销售难题,被群众亲切地誉为“黄桃书记”。
此外,和家庄镇东马社区结合社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重点实施罗山寺塔修复、景区审批创建、东马战斗文化长廊建设、红色学堂文化中心建设等9个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东马红色记忆旅游品牌。洽川镇夏阳社区充分发挥洽川湿地、黄河流域独有的先天优势,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不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帮传帮带 把长远的力量聚起来
“驻村工作队走了怎么办?”为将农村党组织打造成能战斗的坚强堡垒,合阳县紧紧抓住农村基层党建“牛鼻子”,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力实施村(社区)干部“双专双优”建设计划,推进“双万”“双雁”工程,开办西农——合阳乡村振兴学堂,培训村组干部1200余名,举办“大比拼、创业绩”乡村振兴擂台赛,67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同台竞技;建立星级村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带思想、提能力、转作风,形成“先进”促“后进”“后进”争“先进”的赶超氛围。
重点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将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让党员成为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带动者和领路人,深化党员“十二分制”管理,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激励引导党员干部主动肩负为家乡谋发展、带群众共致富的重任;推行“支委包片、党员联户”机制,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化党员“五色花”志愿服务,健全“群众点单、组织建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累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3600余个。
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争百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探索建立联村党委20个,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全覆盖,大幅度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4个村级党组织荣获陕西省第三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建成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信访积案大化解、农村权力大晾晒活动,农村“小微权力”清单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冬去春来,在广阔的农村舞台上,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广大驻村队员始终初心不改,坚持挥洒着激情和汗水,让群众的一个个期盼逐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