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柏林郊外的“芦笋之城” 处处可见“芦笋”形象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娟】每年的4月到6月都是德国本土芦笋的收获季节。贝利茨的老城区拥有中世纪的布局和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圣玛丽安和圣尼古拉教区教堂和市政厅位于老城中心,教堂旁边有一座以怀抱芦笋的妇人雕塑为装饰的饮水井。

探访柏林郊外的“芦笋之城” 处处可见“芦笋”形象

来源: 环球时报
2022-04-12 08: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娟】每年的4月到6月都是德国本土芦笋的收获季节。4月7日,2022年的德国芦笋之城——贝利茨的“芦笋季”正式开启。贝利茨及周边地区生长着1700公顷芦笋,是勃兰登堡州最大的芦笋种植区。不久前,笔者探访了位于勃兰登堡州与柏林西南交界处的这个小城。

处处可见“芦笋”形象

从柏林主火车站出发,并没有直达贝利茨的列车,需要在小站塞丁或米兴多夫换乘每两小时一班的地区公交车。因为时间不凑巧,笔者决定按照手机地图沿着联邦公路徒步前往。笔直的公路穿森林而过,除了繁忙的双向车道,在其中一侧车道旁还有一条专门供自行车和行人通行的小路。行走了近一个小时后,笔者在路边看到了第一个标记着“芦笋之城”字样和芦笋图案的公交车站候车亭,不远处就是以芦笋为特色的雅各布斯农场。

继续前行,直到写有“贝利茨”的黄色官方路牌以及几根一人高的白色石头制作的芦笋雕塑出现在视野里,这才真正踏入贝利茨的地界。公路边的景色从田野切换到市区,终于到达老城的起点——一座颇有人气的小广场。广场中心的铜雕塑是为纪念小镇名人卡尔·弗里德里希·威廉·赫尔曼,他在1861年首次将芦笋这种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蔬菜引进贝利茨。

贝利茨的老城区拥有中世纪的布局和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圣玛丽安和圣尼古拉教区教堂和市政厅位于老城中心,教堂旁边有一座以怀抱芦笋的妇人雕塑为装饰的饮水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座地标建筑前方都立着几根石头制成的“白芦笋”,循着这些标志就能将主要景点悉数收入行程中。

举办园博会推广芦笋文化

“芦笋”是贝利茨的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每年都有约50万游客慕名而来,进行“芦笋”主题的一日参观游览,在“芦笋季”购买新鲜芦笋和芦笋制品,大快朵颐各式芦笋菜肴。贝利茨是2022年勃兰登堡州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园博会即将于4月中旬开幕,持续到10月底。去年德国统一日庆典活动期间,勃兰登堡州驻柏林办事处专门设置了园博会的展区,邀请市民品尝用贝利茨芦笋煮制的热汤。在贝利茨,一个一人多高的芦笋卡通形象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憨态可掬的芦笋娃娃是贝利茨的城市宣传大使,也承担了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工作,在勃兰登堡州可谓家喻户晓。

笔者在漫步老城时无意间走到了博览会的场地,围起来的工地还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园区门口信息亭的外观是“一大捆芦笋”的形状,变电箱上的涂鸦也是芦笋图案。美食是本届园博会的一大宣传亮点,活动的官方餐饮合作机构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克莱斯托体验农场,这是贝利茨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场,已有30年历史,仅芦笋种植面积就达到800公顷,预计新鲜芦笋将是博览会期间最受欢迎的应季主打菜。

博览会园区旁边坐落着“芦笋博物馆”,门口立着的一根细长的石头芦笋。多年来,博物馆一直在不断收录和丰富藏品,不少照片和实物展品就来自市民的捐赠,是芦笋爱好者们共同的收藏与回忆。观众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芦笋的植物学知识和栽培技术,以及芦笋对经济、文化、艺术、医学、旅游、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博物馆还介绍了贝利茨芦笋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德国芦笋种植业,官方在1945年前限制种植芦笋这种低卡路里且营养价值不高的蔬菜。两德分裂时期,贝利茨所在的东德地区只有私人少量种植芦笋。当时,芦笋物以稀为贵,甚至可以作为非正式“货币”来换取汽车零件、服装、玩具等商品。

“芦笋小径”短途旅行

根据当地传统,每年要评选一位“芦笋女王”,身着盛装在芦笋季开幕式上挖出第一根芦笋。今年,乔琳娜?雅各布斯成为第25任“贝利茨芦笋女王”。她出身“芦笋世家”,父亲于尔根?雅各布斯是现任“贝利茨芦笋协会”主席,“雅各布斯农场”正是他们的家族产业。乔琳娜从小就在自家的田地和餐厅里帮忙,熟悉芦笋从种植到烹饪的各个环节。

在前两年因疫情取消之后,贝利茨将在今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再度举行“芦笋庆典”。届时,游客又可以欣赏到盛大的“芦笋节大游行”,穿城而过的花车车队和载有由数百公斤芦笋捆扎成的“芦笋金字塔”的马车将重新回归,作为贝利茨形象大使的“芦笋女王”也将亮相庆典,并向柏林、萨克森州等周边地区推介自己的城市。

目前,从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的主火车站到贝利茨开辟了一条全长24公里的“芦笋小径”,途经塞丁湖、施隆肯多夫芦笋博物馆、贝尔戈尔茨老爷车博物馆、朗格维什的乡村庄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适合徒步和骑行爱好者的短途旅行路线。

(王娟)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