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从“宋家沟村、坊城新村”变化看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调研组了解到,山西切实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道防线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举措。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来源:光明网 2022-01-27 14: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从“宋家沟村、坊城新村”变化看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冬日山西,吐气成霜。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镇妇联主席、宋家沟村支委委员温宏霞却忙得浑身冒汗,“这几天我都在入户盘货,想看看大家都卖得怎么样,才走了两户,就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同一时刻,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家里,也温暖如春。快两岁的小孙子,正满地撒欢,“爷爷、爷爷”地叫着。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来到岢岚县宋家沟新村,听取了岢岚县精准扶贫工作及易地扶贫搬迁整体情况介绍,了解宋家沟新村规划及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察看黄花产业相关产品展示,对大同市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做法给予肯定。他强调,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

山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首要任务来抓。省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明确要求落实“四个不摘”的政策举措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2021年以来,山西项目开工率、资金支出率、资金项目匹配率、光伏收益4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口子村搬迁到宋家沟村的刘林桃一家借着乡村旅游季,打响了“老沈凉粉”品牌,生意红火,收入倍增,成了远近闻名的自主脱贫户。赵文君摄/光明图片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黄花种植基地喜迎丰收。武笑摄/光明图片

  宋家沟村整洁亮丽的村容美景。赵文君摄/光明图片

1、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努力搞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

2017年,张贵明、周牡丹一家不用出一分钱就搬进了宋家沟村80平方米的独家小院,卧室客厅宽敞明亮,厨房通了自来水,卫生间装上了冲水马桶,一家人之前的坡地也全部退耕还林。

伴随着乔迁新居的喜悦,张贵明一家人怎么也想不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来看望。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山西岢岚县宋家沟村考察新村建设情况,走进刚刚乔迁新居的老汉张贵明家具体察看。

“搬迁享受了多少补贴,现在生活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虽然过去4年多时间,但周牡丹回想起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吕梁山区深处的岢岚县,由于山大沟深、坡陡地瘠,有近一半村庄散落在沟壑边缘,生活条件恶劣。

2016年6月,岢岚县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宋家沟村作为全县8个集中安置区之一,共承接安置周边14村145户265人,率先启动了美丽乡村试点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

“一村一策、一户一图”,岢岚县对宋家沟村206户29200平方米的旧房屋进行提升改造。如今的宋家沟村,房舍古色古香,水流穿村绕户,街道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备。

不幸的是,2019年张贵明因病去世;幸运的是,村里一系列帮扶政策让张贵明的爱人周牡丹安心又暖心。

周牡丹得益于几年前县里实施的健康扶贫。作为村里兜底保障人群,周牡丹每年享受低保、养老金7000多元,还有各种分红近8000元。“有保障,不发愁,这日子知足了。”周牡丹说,虽然身体不好,但是有医生定期来家里送药,还不用花钱。

调研组了解到,山西切实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道防线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举措。

2021年,山西省新识别防返贫监测对象0.63万户、1.6万人,加上2020年未消除风险的共有1.34万户、2.8万人,全部落实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你看这户的账本,每天卖了多少钱,二维码收款还是现金收款都记得清清楚楚。我粗略算了一下,赚了5800元呢。”在宋家沟村,温宏霞说。

2018年6月,宋家沟村3A景区评审顺利通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2021年,宋家沟村成立“节节高”旅游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在主干道宋水街搭建了50多个摊位和临街商铺,由合作社统一采购,村民可以零成本免费进驻。

温宏霞告诉调研组,当年6月2日,合作社第一次分货。刚开始只有3户村民愿意进驻。后来,眼看着到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易地搬迁村坊城新村则靠着“忘忧草”走上致富路。每年5月,大同黄花进入采摘期。57岁的王秀萍便和其他村民一起,在深夜12点前往黄花基地进行采摘,“黄花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摘结束,不然就没有营养价值了。”

盛产期摘黄花、晒黄花,闲暇时编篮子、做灯笼……随着村里实体产业不断发展,王秀萍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全年平均下来,每天能有大约120元的固定收入。

一朵小黄花“摇身”一变,成为黄花饼、黄花酱等产品。如今,坊城新村已建成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产地集散、展示销售、品牌塑造等于一体的黄花综合性产业园,还先后办起了手工编织车间、缝纫车间,村民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2020年5月,白高山的儿媳郭芳,还在坐月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今,郭芳已经成为技能培训服务站的一名讲解员,每天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参观者,把坊城新村致富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坊城新村是全省集中安置区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国家易地搬迁重点省份,“十三五”期间,山西共建设1122个集中安置区,搬迁贫困人口36.2万人,同步搬迁11万人。

调研组了解到,山西还对搬迁安置脱贫人口100人以上的725个集中安置区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社区网格化治理。全省1122个集中安置区规划项目1090个,其中605个纳入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库,当年全部开工。配套产业园区413个,车间工坊408个,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815个,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72处。

在对脱贫劳动力全部建档立卡基础上,精准培训、考核评价、发放证书和安置就业“一条龙”推进。2021年,通过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公益岗位安置、技能培训和扶持创业“五个一批”,山西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95.11万人,务工就业和省外务工人数同比高于2020年。

2、开展问题排查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治

2021年5月,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选派的驻村工作队正式入驻河曲县巡镇河南村,质量安全站科长吕栋楠成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吕栋楠在走访排查中发现,村民白福力家里有了新困难。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的白福力,又因遭遇意外事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除政府发放的低保外,仅有3亩地外包获得的900元收入,家中还有两个孩子。

摸清情况后,吕栋楠及时将白福力一家纳入新识别的防返贫监测对象,“一对一”进行帮扶。同时,驻村工作队动态监测防返贫对象,每月月初进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信息采集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并通过系统及时进行上报。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问题排查整改越彻底,脱贫成果就越稳固,工作也就越主动。山西的做法是: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

在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小王村,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儿子在外打工,她独自抚养3个孙子,其中两个已到上学年龄。

全省还有多少这样的情况?2021年9月2日,为期3个月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问题排查整改专项行动在山西拉开序幕。

同年9月3日,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督导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整改专项督导工作任务部署会;9月9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排查整改座谈会;10月18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11月2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问题排查整改推进会……

第一阶段,全覆盖排查存在问题;第二阶段,高标准制定整改方案;第三阶段,高质量整改突出问题;第四阶段,高效率建立长效机制。

逐级压实责任,逐渐传导压力,逐步引向深入。调研组了解到,全省组织市县乡村干部、行业部门、驻村工作队等共10.33万人,逐村逐户逐项排查整改问题,共排查问题14036条,县均130条。

作为云州区问题整改排查工作的试点,小王村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起以空巢、高龄、特困、失能、残疾等为主的信息档案,并分类建档立卡,定期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

小王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白继跃告诉调研组,“村里成立互助关爱小组,每名小组成员挂钩联系2至3名留守老人,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电话沟通,每周至少一次上门服务”。

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排查问题已整改14015条,整改率99.9%。其余正在整改的21条问题,均为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也已全部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在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调研组恰巧遇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打扫卫生。“以前一进西磑村,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现在可大变样了,村里环境这么好,我们要把最美好的环境保持下来。”网格长王芳说。

西磑村的情况曾是山西诸多农村的真实写照。

调研组了解到,2021年5月,山西省开始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要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幸福感。”西磑村党支部书记薛民介绍说。

经过整治的西磑村,焕发新生机。走进村民宁省珍家,村里统一新换的门窗将严寒挡在屋外。“村子美了,家里也变样了。”宁省珍赞不绝口。

2021年8月下旬,山西省市县三级对“六乱”整治专项行动成效自下而上开展检查验收。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抽调的检查验收专家组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开展验收评估工作,组建包括10名教授专家、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的评估队伍,并多次对全体评估人员开展前期培训。

从制订《山西省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标准(试行)》到入村评估,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石文杰全程参与。2021年5月之前,学院老师、山西省乡村振兴局相关处室一起研究制订针对“六乱”整治评估标准,9月各市以及全省评估报告撰写完成,前后历时近半年。“标准从出台到试行,最少修改了60次。”石文杰说,“积极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一条一条、一次一次地改,就是希望制订出最适合山西的评估标准。”

这次经历让石文杰对山西农村有了新认识,“昔日的贫困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干净整洁,交通方便快捷”。

“每次调研评估完一个乡镇,评估组都会第一时间反馈情况,包括指出问题和提供建议。这种面对面的沟通,给乡镇解决了不少难题。”石文杰说。

调研组了解到,以晋中市检查验收为例,评估组的足迹覆盖全市的11个县(市、区),抽查了64个乡镇、99个行政村、995户农户,召开了11场次座谈会,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撰写了4万余字的《晋中市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第三方检查验收报告》。

以“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为牵引,山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比如,全省117个县(市、区)评选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行政村1.9万个;交通沿线累计绿化美化2133.2万平方米,消除交通安全隐患4万处,基本实现交通沿线安全隐患消除、环境干净整洁、绿化美化有序;每个行政村新增绿化面积1100多平方米,基本实现街巷干净整洁、农房立面整齐、环境和谐优美。

据介绍,2021年5月30日,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挂牌成立,搭建起山西首个集政府、媒体和科研机构优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智库平台,从田野实证和社会实验中打造乡村振兴的山西样板和经验。

“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山西省与山西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成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课题研究组,与省委党校共同开发案例教学推动乡村振兴,与山西财专合力推进乡村旅游,推动“政产学研”合作。

同时,山西把示范创建作为重要抓手,未来将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3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11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0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一个村一个村推,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一个季度一个季度攻,一年接着一年滚动扶持,不搞锦上添花也不建空中楼阁,有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这些高标准示范区将引领全省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3、“七个一”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巩固、成效更可持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山西聚焦突出问题,把握关键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重点工作做实做细,给我们一些启示。

建好一个机制——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道防线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举措。制定有关制度文件,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体系,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组织县乡村干部结对帮联,直至消除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健全监测机制,体现“快”。优化自下而上申报和自上而下排查机制,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完善帮扶机制,体现“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强化保障机制,体现“稳”。严格把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真正压实责任、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管好一个区域——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制定帮扶车间管理考核办法,盘活用好帮扶车间,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多渠道促进就业、大力度发展产业、无死角抓好配套、全方位加强管理、动态化监测帮扶、常态化抓好落实,持续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逐步能致富。

用好一个方法——推进问题排查整改。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把问题排查整改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方法,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过程。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产业就业的保障机制,常态化驻村帮扶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危房改造动态监测和保障机制,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保障机制,小额信贷新增贷款和逾期处理的长效机制等。

抓好一个重点——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这既是脱贫的核心指标,更是巩固成果的底线要求。实施动态监测、强化数据共享,开展专项行动、落实长效机制。特别是认真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基本医保的参保动员工作,深入研究解决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重点防范因病、因就业、因饮水等带来的风险隐患,继续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聚焦“一小一老一青壮”,全生命周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守好一个资产——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扶贫项目资产确权,将重点健全公益性资产的长效管护机制,做好经营性资产的运营管理和风险防控,特别是光伏帮扶项目的运营维护和收益分配,加强到户类资产的指导帮扶,扩大扶贫项目资产的带动增收效应。

开展一个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道、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垃圾等突出问题。

打造一个大平台——凝聚各方力量。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库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融资平台,与保险机构合作建立保障平台,与企业社团合作建立帮扶平台,与新闻媒体合作建立宣传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调研组成员: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华,本报记者杨珏、李建斌,山西省乡村振兴局产业站站长张临阳,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三方评估中心主任慕良泽)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