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关注了湖南省新田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工作。在该县,农村教学点由104个优化整合为24个,80个教学点改成幼儿园或留守儿童之家。对“麻雀学校”撤还是留,困扰着不少乡村教育管理者。
“麻雀学校”说到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当下,一些乡村学校由于条件差、办学质量低,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办学规模逐渐萎缩。有的乡村学校从高峰时期的上千名学生,减少到如今只有几名学生。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让不少人都渴望“更上一层楼”。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为了让这盏“希望之灯”拨得更亮、照得更远,不少家庭都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到镇上、县里乃至市里读书,成为农村家长的理性选择。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过去一些地方实施的“撤点并校”既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如孩子们上学路途变远存在安全问题、家长陪读教育成本上升导致辍学现象加剧、寄宿制损伤亲情互动……对乡村学校进行优化,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一校一策”,不能单一、片面地以学生人数作为衡量标准。
为了一个孩子作出“不暂停办学”的决定,见证了教育部门“一个都不能少”的善良与担当。优化整合“麻雀学校”,不仅要考虑“麻雀学校”所在村庄,也要兼顾附近村庄的教育诉求。生源少了可以停办,生源增加了已停办的教学点可以恢复。只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听取当地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决策才会更有底气。
一个教学点就是一堆火,一个老师就是一盏灯。乡村学校犹如一个社会联结的纽带,不仅能够维系乡村道德秩序,也能够传播文明光源、丰盈精神家园,让老百姓心里更加安宁踏实、更有希望和奔头。“麻雀学校”哪怕规模很小、学生很少,也依然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埋下了文明教化的火种,成为照亮和温暖乡村的“庠序灯光”。
杨朝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