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华中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演暨第六届“华师故事”展映会在音乐厅举行。展映会以“校魂”为主题,以“校史”为主线,选取从昙华林到桂子山这一段校史中,文华书院创办大学部、韦卓民一生坚守华中大学、陈时父子毁家兴学、陈时拒绝汉奸威胁坚决西迁、西迁后在云南喜洲和重庆弦歌不辍坚持办学、建设桂子山新校区等经典故事,传唱学校不同时期的校歌与校园民谣《桂子山上》,通过情景演绎、故事讲述、互动对话、舞蹈表演等形式,重温往昔峥嵘岁月,充分展现筚路蓝缕、克难奋进的创校精神。
筚路蓝缕,克难奋进;昙华众杰,创校办学。118年前,翟雅各校长力排众议,决定办大学,扩大文化书院的影响力。历经这场至关重要的讨论,1903年,华中师范大学的源头——文化大学诞生。
把根留住,一生坚守;先哲卓民,爱校护学。1924年,华中大学成立,创办之初,举步维艰。1929年,韦卓民成为华中大学校长。他不遗余力,多方奔走,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华大办下去。从1903年进校到1976年逝世,韦卓民从未离开华师,一生坚守“把根留住”的承诺,谱写了感人肺腑的时代传奇。
毁家纾难,以私济公;前贤叔澄,兴校强学。陈时父子捐赠大半家产,兴办中华大学。开办之初,资金单薄,校长陈时以私济公,毁家兴学,勉力支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华大学教职员工依然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数十载,含辛茹苦为英才。
安贫乐道,弦歌不辍;华大群英,迁校续学。抗战爆发后,陈时识破日本侵略者奸计,坚决西迁。从宜昌小溪塔到万县,再由万县到重庆,中华大学教师邹昌炽“发明”的猪油面包是师生安贫乐道、赓续学脉的缩影。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大学弦歌不辍,坚持培养人才;华中大学三度搬迁,辗转八千里至喜洲办学。两所大学践行教育救国理念。
披荆斩棘,会战桂山;北渡南归,合校汇学。1953年,华中师范学院组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自力更生,开荒拓土,栽花种树,齐心协力兴建新校园,把曾经荒凉萧瑟的鬼子山变成了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桂子山。
从昙华林到桂子山,从文华书院到华中师大,这场开启寻根之旅的故事展映会,一改往届展映会“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讲述方式,由华师学子自编、自导、自演,倾情演绎先辈们矢志不渝的办学创校历程。学子们“沉浸式”走进校史,与先贤对话,汲取精神养分,传承红色血脉;筚路蓝缕、克难奋进的办学魂在同学们富有青春气息的展演中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明灯百年照,丹桂双甲香。在这堂极具亲和力与感召力的爱党、爱国、爱校的思政课上,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小视角展现大情怀,一百二十年的校史与一百年的党史,深度交融,不可分割,不朽的创校精神、革命精神、大爱精神汇聚成华师精神谱系,激发全体华师人赓续前贤,奋斗双甲,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再创教育强国新辉煌。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