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境界

如今,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队门前广场上,矗立着王杰半身铜像,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王杰的言行和品质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三不伸手’ 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格局和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永葆本色、不断奉献的精神。

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境界

来源: 光明日报
2021-11-26 08: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近日,在山东省金乡县,英雄王杰的故乡,一支由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群体组成的“五老”带头学党史宣讲队伍来到广场,他们带来的情景再现剧《英雄壮举》,还原王杰英雄事迹,使现场观众深受感动。

50多年前的那个夏日,江苏省徐州市邳县(今邳州市)张楼公社的一声巨响,年轻的战士王杰毅然扑向意外爆炸的炸药包,以血肉之躯护住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献出了自己23岁的宝贵生命。根据他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们在整理这位年轻士兵的遗物时,发现了10多万字的日记——“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下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也甘心情愿……”日记中记录的每一行字,都在诉说着他那不同寻常的精神境界——“一心为革命”的理想信念、“两不怕”的革命精神、“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和“四个自问”的人生境界。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队官兵时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根植于中华大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土,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王杰精神,自诞生以来,一直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辉,进入新时代,仍彰显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1.“一心为革命”,把一切献给祖国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钱正康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王杰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仍震撼于王杰那舍己为人的钢铁意志。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传承,在王杰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

王杰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爱看英雄画册,听老一辈讲“黄继光堵枪眼”和“罗盛教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等英雄故事,内心充满了从军的向往。

教过王杰的老师回忆,在一次初中毕业班会上,王杰曾这样谈及自己的理想:“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1年,当王杰看到美蒋叫嚣反攻大陆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年8月,王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6班。

来到连队,戴上崭新的帽徽领章,王杰高兴地问指导员:“我现在是个革命战士了吧?”指导员说:“外表上是像了,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好好改造思想,学好毛主席著作。”这为王杰的思想提升打开了一扇大门。

政治坚定源于理论清醒。第一次领到津贴费后,王杰立即就去买了毛主席著作,夜以继日地学习。在训练和劳动的间歇,战友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就是王杰拿着书静静地读着。

“王杰生前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如饥似渴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他‘一心为革命’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石。”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刘祖爱说,对于一名解放军战士来说,最锐利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铁一般的信念和意志。

时代所需要的英雄,不仅是那些成就惊天伟业之人,还包括那些怀抱崇高信仰、默默无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终生的人。

进入新时代,“一心为革命”的理想信念仍然熠熠生辉——“王杰精神像一座灯塔照耀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时刻以王杰作为榜样,追逐王杰的足迹,坚定信念跟党走。”2012年12月,江苏徐州云龙公安分局铜山派出所正式更名为“王杰派出所”,这是全国第一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派出所。

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如今,在全国各地,王杰广场、王杰中学、王杰少先队、王杰示范岗、“王杰式”先进人物如雨后春笋涌现,处处可见王杰精神的延续。

2.“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传承弘扬战斗精神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在5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斗争准备中,王杰纵身一跃,保护了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定格了一份不朽的精神财富——

当年在听取关于王杰事迹的汇报后,毛泽东主席指出:我赞成这样的提法,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王杰精神的高度概括。

如今,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队门前广场上,矗立着王杰半身铜像,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王杰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一代代官兵的灵魂深处。

1965年11月27日,王杰牺牲4个多月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2015年,王杰牺牲50周年之际,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

英雄离开了这个集体,可他的精神从未离开过。多年来,这样的场景从未中断:连队每天晚点名都第一个呼点“王杰”,每周都安排一天作为“学习王杰日”。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官兵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把弘扬优良传统、当好王杰传人作为军旅人生的必修课。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总有“王杰式”英雄。

年逾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的全过程,把一生献给了“顶住敌人来犯的风险和压力,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这项伟大的事业,为国家铸就了“地下钢铁长城”。

“飞行不仅是勇敢者的事业,更是我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张超,在2016年进行一次飞行训练时,战机突发电传故障,危急关头,为尽最大可能保住战机,他不幸壮烈牺牲。

“王杰精神将助力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砥砺前行。”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陈岸然表示,时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外部势力的阻挠、干预,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民族复兴这样的壮举的。

3.“三不伸手”,将无私奉献融入人生底色

“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学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

在山东省金乡县王杰村王杰纪念馆,一座苍松翠柏环绕的院落内,一尊3米多高的白色人物雕塑肃穆矗立,雕塑后的展厅内,安放着雕塑原型——王杰的照片、日记、生活用品等遗物。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王杰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俭朴,每月津贴仅花1元。王杰牺牲后,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一个小口袋,里面装满了牙膏皮,他生前收集这些废品,换成钱给连队买理论学习书籍。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王杰的“三不伸手”精神始终闪闪发光。习近平总书记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视察时指出,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

“王杰的言行和品质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三不伸手’ 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格局和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永葆本色、不断奉献的精神。”刘祖爱表示,王杰“三不伸手”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必须牢记并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模范共产党员”、援藏干部孔繁森生前为扶贫济困倾尽全力,将工资中的大部分用来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贫。他因车祸殉职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6元钱。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拖着病体忘我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

老英雄张富清在祖国需要时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但在和平时期他选择深藏功名、默默奉献,对子女只字不提自己的英雄事迹。即使生活过得并不宽裕,他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在和平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广大党员只有传承王杰“三不伸手”精神,才能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才能凝心聚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4.“人生四问”,在平凡岗位追寻不平凡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时代的英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追寻不平凡,其“人生四问”尤为可贵。

著名剧作家曹禺在读了《王杰日记》后甚为感慨,“他那沸腾的革命感情,坚定质朴的语言,纯洁无私的思想,使我激动,使我感奋。我放不下它,读到深夜,不能入睡”。

在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生前日记中的一些话语被摘抄下来,做成海报张贴在纪念馆的墙壁上供后人瞻仰。在王杰的日记里,多次表达了做人民的勤务员、革命的“老黄牛”的心愿——“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贡献,使人奋发图强”“我一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今后在工作中,任何人有了困难,我一定尽力帮助,只要能帮助别人做一点点事情,我都感到高兴、自豪”。

循着过往的记录,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呈现:在行军路上,王杰把自带的水让给战友喝,全班3天的口粮,他抢着背;冬雪的夜晚,王杰通宵达旦烘烤战士们被风雪打湿的棉衣;工作之余,王杰帮助连队养猪……每当领导和同志们表扬他时,他一定会说:“比雷锋差远了!”

王杰时时处处以雷锋的优秀思想品德鞭策自己,在其日记中就有33处提到雷锋。王杰精神不只是舍生取义的瞬间壮举,更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努力付出——历经心灵的千锤百炼所铸就。周恩来总理曾抄录了王杰在沂蒙山施工时写的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王杰的‘四个自问’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做好的‘答卷’。”陈岸然说,虽然我们面临的环境、任务与王杰所处的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从军营、机关、社区到学校,《王杰的枪我们扛》这首雄壮嘹亮的歌曲已传唱50多年,今后还将永远地唱下去。

(记者 赵秋丽 章文)

(赵秋丽 章文)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