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诞生的更多幕后细节披露——
文物里的“功勋”往事
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端详父亲的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芹女:你十月十九日的信收到了。你的生活都已做了妥善安排,你们小队内部又是团结的,这都很好……”
10月26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科学技术馆一个新开辟的展厅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写给女儿的一封亲笔信与公众见面,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新的展厅名叫“两弹一星”功勋厅,专题展陈在中物院工作过的9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部分工作、生活实物。包括郭永怀家书在内的多件展品原件,都是第一次公开亮相。
郭永怀这封信写于1968年11月3日。当时,郭永怀的女儿郭芹刚到内蒙古开启知青生活。内蒙古冬季寒冷,郭芹写信给爸爸,希望爸爸帮她买一双布鞋。在给女儿的回信中,郭永怀说:“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这里有一种翻皮棉鞋,本想代你买一双,因为尺寸没有,没敢买。”
32天后,即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试验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遇难。这封信成为截至目前认定的郭永怀最后一封家书,后来由其家人捐赠给中物院,存入院档案馆。
包括工作人员在内,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封信的原件。郭永怀侄孙郭涛说,郭先生写信有个习惯,落款日期不写年份,也不署名,只写称谓。这封信也是如此,落款是“爸爸3/11”。
信的末尾,郭永怀问起女儿的近况:“手好了没有?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中物院政治部原主任林银亮感慨,这封信真是太珍贵了,信中流露出来的父女间的真挚感情,令人感动。
多位科学家的后人出席了当天举行的开展仪式。展柜里的件件展品,承载了他们父辈、祖辈当年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展厅内,于敏的儿子于辛看到了父亲署名的牛皮纸信封。“看着就眼熟。”他说,小时候有时给父亲跑腿送资料,而资料就装在这样的信封里。
于敏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等。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就陈列在展馆里。
作为儿子,于辛记住更多的,则是父亲神秘而枯燥的生活。他记得,小时候很难见到父亲,他睡着的时候父亲往往还没到家,等他早晨醒来,父亲已经出门上班了。
于辛后来才摸清楚规律:核武器事业“往上走的时候”,往往就是父亲压力最大的时候。
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也有同感。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的,只能根据父亲书架上的藏书大致猜测“父亲是搞物理的”。后来他总结出来,每次核试验的政府公报出来前,父亲都在出差,公报发出几天后,父亲就回来了。他据此猜测“父亲可能是搞原子弹的”。
这种神秘感长久地萦绕在少年朱明远的心头。有一次他在家里翻到一张“朱冬生”的工作证,而照片却是父亲的。还没等他发问,父亲就一把拿走了证件,“一声不吭的”。
朱明远后来才知道,不仅王淦昌有化名,原来自己的父亲也用过化名。
事实上,从事核武器事业的那一代科学家,几乎都是神秘的。朱明远得知,郭永怀从中科院力学所调到二机部九所(中物院的前身)工作后,力学所不知道郭永怀在九所做什么。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那一代科学家的写照。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9位科学家都在中物院工作过。
如今,有关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更多故事得以披露。计算尺、炸药加工工具、手摇计算机……展厅里这些物件,在今天看来堪称“简陋”,却让世人知道了国之重器诞生的更多幕后细节。
得知“两弹一星”功勋厅开展的消息,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的胞妹陈能淳非常高兴。她委托女儿唐红灵到场致辞,唐红灵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让人们铭记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非凡贡献,也能激励后辈不断进取、奋勇向前。
中物院党委书记杭义洪说,厅内展陈的家书、手表、相机等珍贵的历史文物,来自“两弹一星”元勋家人和朋友们的慷慨捐助。这些历史文物跨越时空,见证了元勋们放弃国外优裕生活、奔赴祖国需要,扎根戈壁深山、潜心科研攻关的峥嵘岁月,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忘我、以身许国的精神品格。
那一代科学家的更多生活细节,也许只有他们的家人知道了。于辛说,由于在青藏高原地区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父亲的病情日益加重,回北京后不久突然休克,连夜送医抢救才脱离了险情。此后,父亲的身体再也没能完全恢复过来。
朱明远记得,郭永怀遇难后的一天,工作人员来到他家,送来了一笔钱和一包毛线。那笔钱是父亲朱光亚托郭永怀带回北京的工资。
这9位科学家,大多有留洋的经历。展厅里陈列着徕卡相机、欧米茄手表,等等,记录了他们当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点滴。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逆行”。展厅里,程开甲院士的一句话记录了那一代人的选择,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可能到美国去喊美国万岁,我只能喊中国万岁。我这辈子的最大心愿就是国家强大起来,国防强大起来。”
朱明远很喜欢《共和国之恋》的歌词:“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他说,父亲那代人对国家的情感,非同一般,“就算国家经历着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这种精神也在家庭中传承。于辛说,父亲经常讲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是“千百万人的事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业,大家必需“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展厅内,于敏的照片旁写着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够把微薄的力量融进建设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欣慰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