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 让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起来

上海在OECD(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多次获得全球第一。作者:刘京海(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科技司“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首席专家、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3日 07版)

跨越鸿沟 让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起来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9-13 11: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上海在OECD(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多次获得全球第一。成绩背后有许多开创性的经验,如重视校长教师队伍的培养、集团化办学、初中强校工程、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教研制度确立和研究文化的形成。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既包括不断扩大优质学校规模,更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创建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在全国最早推出基础教育各学科“空中课堂”的教学创新之举,借助一屏式的技术,让全市学生共享最优质的教师资源。这一举措,为大批普通学校、普通教师提供了最优质的教学范例和资源支撑,促进了广大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近期,上海将通过市区两级数字化基座建设,跨越市、区、校、师之间的鸿沟,进一步使资源流动、大数据回收分析成为可能。已经开展十多年的上海数字教材开发建设,既制定了标准,又提供了案例,汇集了多元的数字化资源,为智能化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创造了新的时空。

信息化赋能教学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在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常态化应用,常态化应用才能产生数据,基于数据的教与学,才能提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使教与学效益和品质的提升成为可能。

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通过组建跨校优秀教师队伍,研发基于学科标准、针对学情、嵌入小工具的学程包,帮助师生们通过互动与自主建构,在分层基础上逐步走向自适应的个别化教与学。

作者:刘京海(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科技司“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首席专家、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3日 07版)

(刘京海)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